陶在樸觀點:我們應該怎樣看烏克蘭戰爭後的大世界大未來?

2022-07-19 07:10

? 人氣

3. 中國的新困境

烏克蘭戰爭幫助北京評估世界對中國動武台灣的反應。中國領導人對美國、歐洲和亞洲主要經濟體(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的速度和憤怒感到震驚。西方的迅速反應將為中國的金融體係與西方完全脫鉤的支持者提供彈藥。作為中國製造 2025 計劃的一部分,北京的目標是在關鍵高科技領域實現自給自足,而中國標準 2035 旨在塑造貿易和技術標準和規則,似乎更加緊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面,中國可能因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而遭受的聲譽和經濟損失,可能會重新點燃困擾中俄關係的舊有猜疑和歷史不信任,包括導致 1969 年短暫槍戰的邊界爭端。這可能為美中關係改善提供機會。

如果習近平能夠說服普京停止戰爭並同意和平談判,中國就有機會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國不願意這樣做。然而,在《美麗的新世界》情景中,第3次世界大戰的前景說服中國進行干預,讓普京恢復理智,為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持久和平解決奠定基礎。

4. 美國的成功苦樂參半

俄羅斯的入侵標誌著冷戰後建立的由美國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的最終終結。此外,白宮應該對總統的低人氣感到擔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拜登在處理烏克蘭戰爭方面做得不好。即使美國在烏克蘭境內沒有直接的軍事行動,不斷上漲的能源和食品價格也可能推高美國本已很高的通脹數字。

中國仍然是美國的主要挑戰者,即使俄羅斯從這場危機中走弱,也很少有人認為北京會大大降低其雄心。中國現在也知道美國應對其對手的軍事干預的策略,但它可能還假設美國會在中國動武台灣的情況下進行軍事干預。如果中國共產黨決定推進拖延已久的市場改革以恢復經濟活力,拜登政府將有機會制定管理與中國競爭和實現穩定競爭共存的框架。

5. 不結盟運動的開端

烏克蘭危機中一個被低估的動態是一大批基本上保持中立的國家的反應:印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埃及、土耳其、巴西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所有這些國家受到戰爭的經濟影響。例如,遜尼派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和解,拒絕增加石油產量或製裁俄羅斯,以及關於以人民幣與中國進行石油貿易的討論表明,在美國對中東的興趣下降的情況下,他們正在對沖風險。

西方共識與全球共識存在混為一談的趨勢

我們應該正視世界多極化的現實。這種新生的集團可能會演變成一個新的不結盟集團或網絡,進一步分裂全球系統。此外,其中許多國家與俄羅斯有經濟或武器供應聯繫,與中國有重要貿易和投資聯繫。如果過去只是序幕,他們很可能會在西方和中俄兩極爭奪優勢,視問題而定。

*作者為系統動力學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