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中國就少了承載夢想的「車庫」

2015-03-14 05:20

? 人氣

這些人們津津樂道的成功者其實只是少數,作為美國夢和矽谷夢的一個呈現,它被賦予了太多傳奇色彩。但車庫文化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孵化出一大批成功者,也曾經承載過無數美國男孩的夢想——就像《超能陸戰隊》裡的主角那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拋開傳奇色彩,車庫文化的本質就是夢想與創造,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渴望,當然,還有美國夢最核心的那個元素——努力就會成功。即使是世俗眼光中的失敗,即使一事無成,車庫裡的經歷也是寶貴的。

車庫文化最早的發端是汽車發明,汽車普及後就演變為修車和改裝,後來則成為IT業的搖籃。

這顯然與人工成本的高昂有關,因為勞動力工資高,所以許多人選擇自行保養汽車,進而包辦維修和改裝。有些人甚至可以自行組裝汽車。在車庫裡造船甚至造飛機,在美國車庫文化裡都非孤例。久而久之,車庫就成為了男人的「私人地盤」,更適合專注於「研究」的空間,成了作坊車間。在CAD技術發展後,人們更是可以先在電腦上設計部件,然後通過軟體由數控機床製造出來,《超能陸戰隊》裡的發明固然前衛,但走的仍是這個路子。這種氛圍又深刻影響著年輕人甚至孩子,讓他們在嘗試和研究中實現夢想。

夢想也往往是叛逆的,在賈伯斯等「車庫英雄」的經歷中,你可以輕易尋找到叛逆的存在。我們的長輩常告誡我們要「適應社會」,可賈伯斯們只會想著「改變世界」。1984年,在新一代蘋果電腦推出前,有記者問他:「你做過調查嗎?公眾真的需要這種電腦嗎?」賈伯斯的回答是:「難道你認為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之前,也做過同樣的調查嗎?」

比爾·蓋茨曾寫道:「人生是一場火災。一個人能夠做、也必須去做的,是竭力從這場火災中搶救出點什麼東西來」,這種心靈雞湯式的句子,確實能讓許多有志者熱血沸騰,但更重要的是,比爾·蓋茨真的這樣做了。

中國會不會誕生與車庫文化近似的文化?會不會讓孩子、讓年輕人有一個盡情發揮創造力的空間?我對此永遠持悲觀態度。它與居住條件無關(所以我會在本段第一句裡寫「與車庫文化近似的文化」),只與社會氛圍有關。

中國人往往比誰都著急,他們希望孩子能早點說話、早點走路、早點認字、早點懂事,希望孩子能走上舞臺大大方方地講出與自己年齡不合的演講腔,希望孩子能儘早學樂器考級,希望孩子永遠能夠超前學習,可以把上課當成複習,希望孩子能早早適應社會,變成「小大人」,能察言觀色,能成為學生幹部,能八面玲瓏走到哪兒都吃得開……但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詢問孩子的夢想,更不會尊重孩子的夢想。他們還會認為所有的夢想都不切實際,會撞得頭破血流,所以必須要適應社會,人際關係才是王道。他們會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最好,它意味著人的成熟,該結婚時就結婚,該生孩子時就生孩子。他們往往容不下任何與自己不一樣的東西,他們眼中的「嘗試」僅限於掃地洗碗做飯等「生活基本技能」,因為這些都會才意味著懂得生活,才等於有人生經歷,但任何超出老婆孩子熱炕頭和穩定工作的嘗試,都是離經叛道。

多年前曾讀過一句話——「許多中國孩子還未來得及長大,就已死去」,任何早早定型的人生,不都等於死去嗎?夢想這個詞,在美國可以用車庫來承載,可在我們這裡,往往奢侈到要用生命去換取。

*作者為專欄作家(原文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劉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