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岩谷將專文:日軍為何始終未攻進重慶?

2022-06-09 05:50

? 人氣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到英美的支持,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和力量變得更堅強。圖為1940年蔣介石宋美齡和陳納德。(取自維基百科)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到英美的支持,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和力量變得更堅強。圖為1940年蔣介石宋美齡和陳納德。(取自維基百科)

抗戰期間,日軍占領了中國半壁以上的江山,北平、上海、南京、 廣州、武漢、長沙、衡陽等重要都市,一一落入日軍之手,但日軍卻始終沒能進攻國民政府的抗日中樞重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日軍曾經數度接近重慶。1940 年日軍占領宜昌,宜昌扼三峽水路咽喉,是長江西進重慶的門戶,當時震驚了整個重慶,日軍如再繼續進攻,國民政府就危險了!結果是,日軍雖占領了宜昌,其主力部隊卻自動撤回原駐地。1943年5月,日軍再度來到宜昌,在石牌要塞與國軍展開激烈戰鬥,幾度猛攻,都沒能拿下石牌,最後決定撤退。最後一次是1944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時,日軍第一師團曾接近潼關對面的風陵渡,胡宗南兵出關中,在靈寶與日軍激戰,截退日軍。

為了攻進重慶,日軍曾多次制定「西安作戰」及「四川作戰」,發布作戰準備令,翔實規劃、認真準備,還做了演習。計畫的內容雖有變化,但不外乎兩條路徑:

從山西西部過黃河,控制西安,然後南下占領重慶。或是 從宜昌沿長江三峽西進,攻占重慶。  

兩條路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拿下重慶,重擊國民政府,使其崩潰或屈服。這些作戰計畫最後因為種種因素,都未能實現;但從日軍動念、規劃,到最後不得不放棄的過程中,顯示東京的戰略意圖和政策動向,亦反映出太平洋戰場與中國戰場的密切關係。

抗戰前期,日軍信心滿滿,戰略是速戰速決,不把戰線拉得太長,所以並無攻占重慶的計畫。武漢會戰後,日軍資源更加吃緊,對華戰略調整為「政略」、「戰略」並進,實際上是以「政略」為主,手段 包括誘降、和議、扶植親日政權等等;戰略方面則進入中日兩軍相持的階段。此外,四川周圍都是崇山峻嶺,攻入四川太困難;而且,大部隊向西作戰,後面龐大的占領區必出問題,所以,日軍也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重慶上面。

1、南方作戰亟需解決中國戰事

直到1941年日軍準備南進,南方作戰需要龐大的兵力及戰備資源,而數十萬日軍被拖在中國,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又堅不妥協,如何打破僵局,把在中國的兵力及資源轉用到太平洋及南亞戰場,成為日軍的重要任務。於是,東京大本營及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開始籌謀盡快解決中國戰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南方軍」勢如破竹,三個月內幾乎拿下了整個東南亞,日軍士氣大振。為配合戰局發展,大本營逐漸將戰爭資源轉移到南方戰場;在中國的幾次作戰,也大多與太平洋、東南亞戰局有關。日本迫切希望藉國際局勢的變化來加重對重慶的誘降,盡快結束中日戰爭。

然而,日軍在東南亞的勝利並沒有影響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對重慶的和平工作也始終沒有成果。相反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到英美的支持,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和力量變得更堅強。

此時,陸軍高層已有不少將領主張,欲解決中日戰爭,唯有使用武力,否則將無法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釜底抽薪的辦法是,集中所有戰力,直接攻進四川。參謀總長杉山元、參謀次長田邊盛武、作戰 部長田中新一、還有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第 11 軍司令官阿南惟幾等,都支持發動一個大規模作戰,直接攻進四川,占領重慶,一舉解決掉蔣介石的國民政府。

然而,攻進四川並不容易,除了要克服懸崖陡峭及洶湧澎湃的天險之外,還得突破蔣介石在四川周邊的嚴密防衛。

2017-03-27-蔣介石與陳誠-取自人民網
蔣介石與陳誠。

2、蔣介石對四川的防衛部署

四川是個盆地,四周都是海拔高、陡峭險峻的山地,自古就有「蜀 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稍不小心,就會墜入萬丈懸崖。抗戰時,沒有公路入川,日軍若想入川,只有兩條路:溯黃河或長江而上,也就是必須經過潼關、三峽兩處隘口。

蔣介石把四川防衛得固若金湯,在潼關及三峽都布有重兵,負責守備這兩個地區的,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中央軍將領:胡宗南、陳誠。

胡宗南守關中

軍事委員會在關中等廣大西北地區設置第八戰區,部署了中央軍精銳胡宗南部隊。胡宗南,黃埔一期,是蔣介石最重視的軍事將領之一,抗戰初期率領精銳第一師投入淞滬會戰,後來又參加蘭封會戰等重要會戰,之後派赴陝西,駐守西安地區,負責陝東一帶的河防……

過去不少論者以為,蔣介石命胡宗南大軍固守關中,主要目的不是抗日,而是防堵陝北共軍。胡宗南也因此備受批評,謂40萬大軍不去與日軍打仗,徒然浪費在陝北。

其實不然。胡宗南以最精銳的部隊駐守黃河,建立各種河防、城防工事,並多次隔黃河與日軍互相砲擊。胡部強大的部署,對日軍有恫嚇作用,日軍研擬進攻西安計畫時,都不敢忽略胡宗南的大軍。

除了守備關中之外,日軍數次進犯山西、河南,胡宗南都派軍出關中作戰,防止日軍渡河……抗戰晚期,1945年3月到5月,胡宗南還指揮31集團軍在河南與湖北交界的西峽口與日軍作戰。

當然,蔣介石命胡宗南守西北,除了抗日外,還包括另外三個目的:

(1)防範中共;

(2)牽制西北的馬家軍、盛世才,還有蒙古的德王;

(3)整訓部隊。

坊間最關注、也是爭議較多的是關於防堵共軍一事。胡宗南的確負有「預防共軍竄擾後方」的任務……蔣介石究竟放了多少兵力監視中共?王奇生研究指出,當時國軍對付日軍與監視共軍的兵力比大概是 7:1,也就是 7 分之 1 的部隊用於監圍中共,大約是20個師。

陳誠守三峽

三峽是另一個入川要道,蔣介石在那一帶設置第六戰區,由能征慣戰的陳誠率部把守,防止日軍從三峽入川。

陳誠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蔣介石的親信,抗戰爆發未久,蔣介石曾在日記提到「軍事能代研究者,辭修也」,可見對陳誠的重視。

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遷到武漢,湖北成為四川大後方的門戶。蔣介石任命陳誠為湖北省主席、武漢衛戍司令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武漢防……總兵力達 40 個師,25 萬人……在江防軍的防守範圍,第六戰區構築好幾個防禦要塞……要塞內設置艦砲、15 公分重迫擊砲、7.62 公分游動砲等,利用三峽天險防備敵軍入侵。

20180510-蔣中正與胡宗南。(時報出版提供)
蔣中正與胡宗南。

…… 1943 年 5 月的「鄂西會戰」,日軍到了三峽最大的防禦工事石牌要塞,試圖突進三峽。情勢危急,陳誠從滇緬戰場趕回第六戰區指揮作戰,第 11 師師長胡璉守備石牌,據險堅守,日軍發動數次進攻,都無法攻下石牌,最後主動撤退。

由此看出,蔣介石派精銳部隊守四川,胡宗南在北、陳誠在東。日軍欲占領重慶,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3、日軍的「西安作戰」及「四川作戰」

因為參謀本部有言在先,一旦南方作戰告一段落,就將增兵中國戰場,徹底解決在華戰事。眼看日軍在東南亞的「南方作戰」節節勝利,中國派遣軍下轄的華北方面軍等不及了,開始研擬武力攻擊重慶的作戰方案。

1942年2月,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把華北方面軍研擬的作戰構想提報陸軍中央,計畫在該年6月或9月黃河水量較少的時候,動員強大的部隊進攻關中,「攻擊西安附近,以消滅胡宗南將軍的重慶直系第八戰區軍隊,接著,毀滅延安的中共軍根據地」。攻擊西安的目的是威脅重慶,但必須先消滅延安的共軍,否則徒然讓共軍得利。作戰目標是切斷國民黨政權的西北交通線,給國民黨政權以沉重打擊,迫其崩潰或妥協……

但是,派遣軍總司令部及大本營都有異見。他們的理由是,國軍及共軍一直在第八戰區對峙,互相牽制,互相消耗,日軍何必急著去打破這個「國共相剋」的局面。何況,進攻關中,只能給重慶造成壓力,並不一定能解決重慶政權。他們認為,不如改為擊破常德、長沙一帶 的第六、第九戰區,奪取穀倉地帶,一樣能對重慶造成壓力,還能獲得糧食。

因此,派遣軍在 1942 年初另外研擬了「重慶作戰」(又稱「四川 作戰」,代號「51 號作戰」),方策是:先封鎖滇緬公路,強化對國 民政府的經濟壓力;然後從其他方面調用兵力,配合在華部隊,針對第六、第九戰區發動大規模作戰,消滅蔣介石的中央軍,攻占能直接威脅重慶的戰略要點,同時配合政略工作,瓦解蔣介石的統制力。

「五號作戰」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仍然力推「西安作戰」,主張以 10 個師團的兵力橫渡黃河、翻越秦嶺,然後進攻四川。然而,在華中的第11 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則提出「若不進攻四川重慶,則無法解決中日戰爭」。他主張,一旦南方作戰告一段落,就宜舉全軍之力,發動四川作戰,經湖南(長沙、常德)襲擊重慶。阿南甚至誇口,如能給他10個師團的兵力,第 11 軍可以三路進攻,分別溯長江而上、從襄陽老河口到成都,以及從常德、黔江到重慶攻入四川。兩位將領各有看法與堅持。

岡村寧次特別積極,未等大本營做出決定,就自行展開作戰準備。 1942 年 6 月,他以 10 月中旬發動作戰為前提,派參謀考察潼關、河津間的黃河實況,空中偵察黃河南岸地形,參謀長安達二十三還搭乘飛機親自偵察秦嶺、巴山山脈、漢中、光源、老河口等地區,並從各師團挑選工兵及官兵在8月實施橫渡黃河的演習。

然而,大本營始終沒有下達作戰命令。陸軍高層的看法是,單獨進行「西安作戰」或「四川(重慶)作戰」,都不能達到作戰目的;必須發動一場更大規模的作戰,把西安與四川作戰合併,分別從黃河及長江直接攻入四川,同時並進,占領重慶,才能迫使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屈服。

岡村寧次(圖/維基百科)日本戰敗、投降、二戰、中國戰區
岡村寧次。(圖/維基百科)

……為了這個龐大的攻勢,兵力將增加到 97 萬人(當時派遣軍在中國的總兵力約 61 萬人),規模之大,凌駕南方作戰。如此巨大的作戰計畫,不是陸軍獨力能完成的,參謀本部估計,除了40個師團的陸軍外,還需龐大的物資,包括船舶10萬噸、鋼鐵5萬噸、汽油5萬噸等。

孰料,日軍展開各單位協調時,困難一個接一個出現。物資方面的徵調首先碰壁。7月東京陸軍省、參謀本部,及海軍的協調會議中,陸軍省首先申明,無法解決船舶、鋼鐵,及汽油的問題,需要海軍支援。海軍正全力應付太平洋戰事,當場回絕:「鋼鐵的供應有困難,船舶調用不可能,汽油也有困難。」25 當場還有人注意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這麼龐大的作戰構想,竟然「從一開始就全然未考慮南太平洋的戰局」……

此外……在武漢的第11軍實際上處於中國軍隊的包圍中……蔣介石用了大約 1 百個師把武漢層層圍起來。如果要進行四川作戰,第11 軍首先必須突破國軍的陣營,這要花多長時間?付出多大代價?這是個嚴肅的挑戰。否則,貿然向西深入地形險惡的四川,無異腹背受敵,勢必「使自身陷於極其危險的狀態中」。

儘管如此,陸軍還是繼續推進這個計畫。1942年8月25日,參謀總長杉山元綜合華北的「西安作戰」(第 50 號作戰)以及華中的「四川作戰」(第 51 號作戰),研擬出一個新構想,定名為「五號作戰」, 由華北及華中兩方面同時向四川進攻作戰……

攻入四川計畫三次胎死腹中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日軍在太平洋的戰局轉趨不利,影響到這個籌劃已久的「五號作戰」。首先是 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島海戰失利,損失4艘航空母艦及大批訓練有素的飛行員,此戰被視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不久,美軍新型埃塞克斯級(Essex Class)航空母艦投入戰場,它的排水量更大,體積更大,航速快,續航力強,飛行甲板更大,很快成為美國太平洋戰爭的主力航艦,33美日海上力量差距更大了。1942年底,日軍在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等太平洋戰 場接連戰敗,還有歐洲及非洲的情勢發展對軸心國也非常不利。

為應付每下愈況的戰局,大本營積極動員兵力、船隻及作戰物資,希望盡快解決中國戰場,以便抽調兵力到太平洋戰場。但是,海軍自己被困在太平洋,沒法支援船舶,也不願把鋼鐵讓給陸軍,飛機也有困難。至於兵力,扭轉太平洋戰局,急如星火,大本營不但不可能從南方戰場調出兵力增援侵華日軍,反而要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去支援南方軍。不久,在中國的2個師團(第38及第 51 師團)被抽調到東南亞,研議甚久的「五號作戰」勢必推不動了。

到了這個地步,參謀總長杉山元和陸相東條英機都承認,此時要發動這麼龐大的「五號作戰」,的確不切實際,必須暫緩……中國派遣軍極為失望,仍不願就此放棄進攻四川的計畫,新任第11軍司令官塚田攻的反應最為強烈,他向大本營「斗膽陳情」,希望 允許第11軍繼續執行進攻重慶的方案。

東京大審,東條英機(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東條英機。(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2月18日……塚田攻由南京飛回漢口,不料座機在湖北蘄春上空被國軍第21集團軍138師的高射砲擊落,塚田攻命喪大別山,成為抗戰期間日軍在中國身亡官階最高的將領。派遣軍上下本就瀰漫著失望陰鬱的氣氛,塚田攻意外身故,使得「總司令部更加充滿憂色。」

……這種氣氛一直延續到1943年夏,期間發生日軍從瓜達康納爾島撤退、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慘敗、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座機被美軍擊落身亡、盟軍在北非取得重大勝利等等,軸心國敗相漸露,日軍更加迫切需要抽出駐華兵力增援太平洋戰場,扭轉危局。

……此時,參謀本部關注的重心在如何扭轉太平洋戰局,以及日本本土的安全問題。因此,大本營指示中國派遣軍,今後 6 個月(1943 年下半年)的作戰指導重點,應放在粉碎中美空軍的作戰上。

中國派遣軍再次失去四川作戰的機會,但「攻入四川」的企圖並沒有被棄置,一直是派遣軍縈繞不去的目標。

1944年4月,日軍發動在中國的最後一次大規模作戰:「一號作戰」(國軍稱為「豫湘桂戰役」),但其目的不在攻占重慶,而是:「擊破敵人,占領和確保湘桂線、粵漢線及京漢路南部沿線要地,以摧毀敵空軍之主要基地,從而抑制其活動。」

「一號作戰」與「五號作戰」不同,它的目的是摧毀美軍在中國的空軍基地,遏止中美空軍對滿洲、朝鮮,以及日本本土的空襲;其次是打通日本本土到東南亞的陸上交通線。也就是說,大本營自知,已無能力攻進四川,徹底擊垮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關於「一號作戰」, 請見本書第二卷第八章。)

「一號作戰」即將結束時,1944年12月2日,岡村寧次就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對重慶一直虎視眈眈,他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時,苦心策劃的「西安作戰」未能實現,一直引以為憾……因此,岡村寧次向大本營提出「進攻四川作戰計畫大綱」,建議趁蔣介石政府最脆弱的時候,對重慶「施以最後一擊」,摧毀蔣介石政權。

大本營對這個計畫意見分歧,多數判斷,美軍即將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屆時,必與來自西面的中國軍互相策應,發動總反攻。中國軍隊雖在「一號作戰」中嚴重受損,但因遠征軍已調回國,又陸續獲得美式裝備,戰力已逐漸恢復並有提升之勢。此時若派遣軍大舉向西出擊,可能陷入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困境。

因此,參謀本部沒有批准這個作戰計畫,理由是:「鑒於日本帝國全盤戰略及國力現況,為肆應主敵美國,不可能實施兩面作戰。為使中國派遣軍目前能專注對美作戰起見,希望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方面 的戰備。」……

岡村寧次對大本營的指示不以為然,親自執筆回覆參謀總長,力陳他的看法:西向(四川)作戰可視為對美作戰的一部分,如能攻入重慶,不但能促使重慶早日敗亡,而且也會使美軍登陸計畫受到挫折、甚至躊躇。

大本營還是維持原議,攻入四川的計畫第三度胎死腹中。畑俊六對大本營的保守立場為之扼腕,他嘆息道:錯過這次機會,「重慶屈服之機會將不可能再出現!」(〈畑日記〉,收於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吳文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5)派遣軍作戰(一)華中方面軍作戰》,頁 678。

*作者郭岱君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岩谷將為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本文選自《重探抗戰史》(卷二,聯經出版)

重探抗戰史(聯經出版,第一、二卷雙冊套書) 。
重探抗戰史(聯經出版,第一、二卷雙冊套書)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