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香港,真要沉淪下去?

2015-03-11 09:40

? 人氣

BBC中文網:香港觀察:香港,真要沉淪下去?

BBC中文網:香港觀察:香港,真要沉淪下去?

香港電影界有周星馳、王家衛;歌唱界有許冠傑、羅文;小說家有金庸、倪匡;學術界有錢穆、李天命;建築設計有嚴迅奇;商界有李嘉誠、包玉剛 .... 在華人世界裏,他們粒粒經典巨星,創意非常,別豎一格。反觀現在,香港正在蘊釀閃閃新星?新一代做好接棒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自九七回歸後已著力推行創新、創意產業,但均無疾而終。無論政府及投資者,在缺乏長遠目光之下,香港這方面的產業,一直難以茁壯成長。

「香港創新、創意產業到了關鍵時刻」

香港現在終於到了發展創意、創新產業的契機。原因如下:

1) 香港早已具備了深厚的科研底蘊,大學科研成果累累,無論工程、市務、設計、金融領域,不少均在世界領先,具備優秀人才。近年內地經濟崛起,香港可利用內地作為經濟腹地,發揮科技成果化。換句話說,香港學術界具備科研創新水平,由科技人才把創新學術理論,將之轉化成可應用技術,並結合做好產品設計,利用香港融資優勢,到內地製造及規模生產,經擅長市務的港人宣傳,往內地或世界各地銷售。深圳剛被美國Inc.評成為世界第五大創業基地,原因是其有效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並能快速生產,令企業生產得以測試然後正式投產,爭奪市場。香港與深圳為鄰,且依靠珠三角製造基地,應該充分發揮中港合作的便利。

2) 處於科技先進及互聯網年代,各行各業正在快速轉型。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全球每21秒便有一千部智能手機銷售開去。人們利用手機進入互聯網世界,改變了傳媒、銷售等功能,記者、中介人....可能面臨大轉變或淘汰。無論飲食、服裝、法律、傳播、召喚服務.... 各行各業都因應互聯網的便利,進行各種變革。再說,科研進步也在起革命,電池汽車興起、無人駕駛;納米科技也帶來醫學、時裝 .... 各種變革。

3) 過去港人總說「Hi Tech , 揩嘢」(意思是「高科技,碰釘」),不願積極投資發展。香港科技產業效益,比南韓、新加坡、台灣都落後,現已到了一個非要創新不可時刻。政府似乎關切到創新創業的重要性,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上月財政預算案宣佈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支持初創企業。特首梁振英於一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指出,決意今年舉辦國際IT匯,以展示香港作為區內信息及通訊科技樞紐的發展;並繼續推動香港作為WiFi都會。

「香港可成為風投基金中心」

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中,多面受敵:旅遊業面臨抗拒自由行的考驗,物流界遭受內地貨物減少經港轉口而直接從內地出口的威脅,專業服務會計界也受內地人才冒起而減少倚賴香港的挑戰。至於金融業,則受惠於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優勢;香港要是致力於創意、創新產業,應有更多嶄新的空間。

不少香港科技創業者投訴,香港缺乏風投基金支持。香港金融界對於創新投資相當保守,創投基金賺了一個水平,便exit 離場。況且,一些投資界人士根本是借科技公司上市,目的在取得一個殼。這是一個香港獨特現象,因一個公司殼至少可值五千萬,讓急於上市的公司得以買殼上市集資。然而,當創新產業成為群聚效應,風投基金在港將有更好投資機會,且理應以耐心態度扶育企業成長,而不是急於獲取小利離場。香港應朝向發展成風險投資中心,令創新產業及金融業互有裨益。

「科技創新、文化創意」

一般來說,「創意」涉及文化或商品的意念創作,「創新」涉及科技革新。港府除了重視科技創新,還著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

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顯示,港府向「創意智優計劃」再度注資4億元;在文化藝術上撥款3億元推行新的「藝術發展配對試驗計劃」;在時裝業上投放5億以促進參與海外時裝活動;對電影業也注資2億優化「電影發展基金」,冀培育人才。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於 2009年度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按照創意產值、創意市場成熟程度等七項指標,在全球132經濟體中,香港整體排名第三(冰島第一,瑞典第二),在亞洲排名最高。另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於 2010 年發表《創意經濟報告》,香港創意產品出口量全球第四。

儘管她在國際間受到零星的讚賞,但港府十多年來一直備受抨擊無心發展科技創新及文化創意產業。香港業界關切政府是否認真有意發展該項產業,如何持續扶助及培訓人才,使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從去年佔中運動可見,香港年青人創意無限,要是轉化成建設香港,將是無比的動力。總之,港府正在逐步發展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的氛圍,也在試圖為年青人提供更多創業出路及突圍的空間,希望港人憑創意及實力,減少內耗,打出一片新天地。在互聯網的世界,香港各行各業也在期待新星輩出,後繼有人。

(責編:路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