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同時見證人類歷史最黑暗與最光輝的時刻,她是「辛德勒的名單」打字員

2022-05-10 06:20

? 人氣

咪咪・萊因哈特(Mimi Reinhardt),「辛德勒的名單」的打字員(AP)

咪咪・萊因哈特(Mimi Reinhardt),「辛德勒的名單」的打字員(AP)

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陷入絕境的生命,她一個接一個記下:姓名、職業、專長……並且加註「Ju.」,代表他們都是猶太人。她其實不太確定這麼做對他們有什麼幫助,猶疑了一段時間,最後決定加入自己的名字「Carmen Weitmann」。她是「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的打字員,曾經同時見證人類歷史最黑暗與最光輝的時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卡門・魏特曼在二戰之後的名字是「咪咪・萊因哈特(Mimi Reinhardt)」。今年4月18日,這位「辛德勒的名單打字員」在以色列的赫茲利亞(Herzliya)病逝,享耆壽107歲。二戰納粹滔天罪行的親身經歷者又少一位,在狂熱民族主義獨裁者再度威脅歐洲大陸、大規模戰爭與人道災難再度爆發之際,格外令人傷感,也令人警惕。

2022年4月6日,布查大屠殺受害者的遺體。(美聯社)
2022年4月6日,烏克蘭布查俄羅斯軍隊大屠殺受害者的遺體。(美聯社)

拜小說《辛德勒的方舟》(Schindler's Ark)與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1993年同名電影之賜,「辛德勒的名單」已是一座人道主義的歷史紀念碑。但是,「名單」不會平空產生,打出名單的那雙手、那個人,儘管並未現身大銀幕,其實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咪咪・萊因哈特生於1915年奧匈帝國末期的維也納新城(Wiener Neustadt),一個殷實的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個歌劇迷,因此為她取名「卡門」,但她長大後更喜歡《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因此要親友改叫她「咪咪」。兩位女主角都在劇中香消玉殞,但她與家人似乎不以為意。

咪咪後來進入德語世界最古老的高等學府——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修習語言與文學。畢業之後結婚,與先生約瑟夫(Joseph Weitmann)遷居波蘭南部大城克拉科夫(Kraków),經營窗簾製造生意,生了一個兒子沙夏(Sasha Weitmann)。

波蘭克拉科夫(Krakow)猶太人聚居區(ghetto),1943年(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波蘭克拉科夫(Krakow)猶太人聚居區(ghetto),1943年(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39年9月天地變色,納粹德軍入侵波蘭,咪咪與丈夫被困在克拉科夫的猶太人聚居區(ghetto),但設法將兒子偷偷送往匈牙利避難。約瑟夫在企圖逃離克拉科夫時遭到射殺,咪咪則被送往鄰近的普瓦舒夫集中營(KZ Płaszów)充當奴工,那是1942年的事。1943年3月,克拉科夫最後的2000多名猶太人被全數滅絕。

儘管失去丈夫,咪咪畢竟還算幸運。身處一座位於波蘭的集中營,她能說能寫德語,而且大學時學過速記(shorthand),因此被集中營指揮官葛特(Amon Göth)——電影中由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飾演——讓她做辦公室的行政工作。

因緣際會,咪咪在集中營遇到辛德勒(Oskar Schindler)。

辛德勒(Oskar Schindler)(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辛德勒(Oskar Schindler)(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辛德勒是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人,早早就加入納粹,曾在德軍情報部門工作,後來派駐波蘭,轉行從商,買下克拉科夫附近一座搪瓷器具工廠,二戰時期改為德軍生產彈藥,發戰爭財。

這樣的經歷看來非常負面,但辛德勒與他的納粹同儕有一個極大的差別:他的「不忍人之心」並未滅絕,他無法忍受同儕對待猶太人、波蘭人與其他「次等人類(untermensch)」的方式;簡而言之,他還有人性。

他僱用猶太人員工一開始可能只是貪圖廉價勞力,但是很快就變成一項大膽的救援行動。他知道這些猶太人之所以還沒被送進毒氣室,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有工作在身;因此他開始大幅「擴編」,代價是賄賂集中營指揮官葛特與其他德軍高層。

咪咪就是負責彙整、繕寫「辛德勒的猶太人(Schindlerjuden)」這份名單,從400人一路膨脹到1200多人,名單裡面除了真正的「技術工人」,還有婦女、兒童、拉比(rabbi),甚至還有一個癌症末期的女孩,被列入的唯一原因是讓他們活下去。咪咪後來也將自己與3個朋友列入名單,自己的專長分類是「打字員(schreibkraft)」,儘管她其實並沒有學過打字,只會用兩隻手指慢慢敲鍵盤。

1943年,納粹德國戰局每況愈下,普瓦舒夫集中營有意結束辛德勒的工廠,將猶太工人送往死亡集中營「解決」,但辛德勒使出渾身解數,說服高層讓他在家鄉捷克斯洛伐克蓋一座新的彈藥工廠,讓他現在的猶太工人有地方可去;至於名單,當然還是由咪咪負責。

2019年1月27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4周年紀念日,倖存者(AP)
2019年1月27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4周年紀念日,倖存者(AP)

1944年秋天,咪咪和同胞搭上火車,前往新工廠所在的布倫里茨(Brünnlitz)勞改營,半路上卻出了差錯,列車開到奧斯威辛集中營(KZ Auschwitz)。

地獄如果就在人間,奧斯威辛集中營庶幾近之。辛德勒得知消息,對主事者威脅利誘,花了兩周時間才把這批猶太人救出生天。對咪咪和她的同伴而言,這大概是生命中最恐怖的兩周。來到布倫里茨,咪咪繼續坐辦公桌。1945年5月,盟軍解放布倫里茨以及1200多位「辛德勒的猶太人」。

戰後,咪咪在匈牙利與兒子沙夏團圓,前往北非摩洛哥暫居,嫁給一位旅館經理亞伯特(Albert Reinhardt),後來定居美國紐約,生了一個女兒路馨(Lucienne Reinhardt),一待就是50年,不時與其他「辛德勒的猶太人」聯絡。

1993年,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首映,咪咪也受邀觀影,但早早就奪門而出,半世紀前的回憶依然令人痛苦。她後來還是看了,有一點小意見:劇中的囚犯衣著太像樣了,當年他們可是破破爛爛。

女兒、第二任丈夫相繼過世之後,咪咪在2007年以92歲高齡最後一次移民,定居以色列,當時兒子沙夏是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行前,咪咪接受一家協助猶太人定居以色列的機構訪談,不經意地談到自己「辛德勒的打字員」經歷,讓她立即成為以色列的媒體寵兒,算是為人生暮年添了一抹色彩。

戰後,辛德勒幾乎做什麼生意都失敗,幾度破產,潦倒不堪,一度前往南美洲阿根廷闖蕩,碰壁之後回到德國,靠當年自己幫助過的猶太人接濟渡日,1974年以66歲之齡病逝,安葬於耶路撒冷(Jerusalem)南郊的錫安山(Mount Zion),希伯來文墓誌銘寫著「國際義人(חֲסִידֵי אֻמּוֹת הָעוֹלָם)」。一位「前納粹黨員」能夠入土猶太人的聖地,見證了人性光輝的可貴。

戰後,咪咪只再見過「前老闆」一次,那是1960年前後,她重返故鄉維也納省親,「我們經過一家咖啡廳,一群人坐在那裡,一個大塊頭男人跑過來,擁抱我、親吻我,說著『咪咪!咪咪!』這時我才認出他是辛德勒,身邊同伴是幾個他拯救的猶太人。」

辛德勒還叫得出來「Carmen Weitmann」這個名字,咪咪當然也記得,那是她在「辛德勒的名單」上的名字,是她自己打上去的,是她能夠活過那場歷史浩劫的原因。

位於波蘭的納粹德國「普瓦舒夫集中營(KZ Płaszów)」(Adrian Grycuk@Wikipedia /CC BY-SA 3.0 pl)
位於波蘭的納粹德國「普瓦舒夫集中營(KZ Płaszów)」(Adrian Grycuk@Wikipedia /CC BY-SA 3.0 pl)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