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應以單一事件,去脈絡化地評價蔣經國

2022-01-27 06:10

? 人氣

前總統蔣經國出身威權,但開放台灣民主化,功過備受爭議與討論。圖為蔣經國訪視彰化鹿港天后宮。(作者黃上賓提供,取自國史館)

前總統蔣經國出身威權,但開放台灣民主化,功過備受爭議與討論。圖為蔣經國訪視彰化鹿港天后宮。(作者黃上賓提供,取自國史館)

我國第一座總統圖書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於上周揭幕。同時也開放蔣經國生前的居住地「七海寓所」,予民眾參觀。蔡英文總統受邀出席,引起政壇議論。藍營說她冒用了小蔣總統的神主牌;綠營則批評此舉不妥適,愧對民主先賢。無疑呼應了蔡英文總統在致詞時所言,「…否則,在台灣,蔣經國前總統永遠只是一部分人的蔣經國。有些人記得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與安全感,而另外有些人,則記得他所代表的威權體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可否認,蔣經國主政的16年當中,是型塑中華民國現今樣貌的關鍵年代。也是我國在民主轉型以後,最容易引起藍綠陣營爭論的人物。當時的時空背景,挑戰中華民國繼續生存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從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後,實質扛起維護國家的重大責任。他所面對的是,美國轉向與中共交往,導致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萎縮;國內則面臨社會結構的轉變,黨外民主先賢對威權改革堅定地呼喚。在這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之大,讓他在日記末寫下,「生來就是一條苦命」,作為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去(2021)年林孝庭先生,藉由胡佛研究所公開的《蔣經國日記》,搭配相關史料佐證,出版『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為我們系統性地整理出蔣經國從年輕到年老的心境轉變,同時也描述中華民國在冷戰後的發展歷程。

20220125-林孝庭所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封面(作者黃上賓攝)
20220125-林孝庭所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封面(作者黃上賓攝)

確實,在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對台灣的看法,如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一樣,只是單純把這塊土地當作殖民地(或說暫居地)。蔣介石不停謀劃著,要如何借用外力,於不久後完成「反攻大陸」的偉業,回到故土,解救水深火熱的大陸同胞。直到蔣經國時代,盱衡國際情勢對其父畢生的夢想,不再有實現的可能,轉而全心全意對台灣進行建設與改革。使中華民國的體制能夠繼續生存於這塊土地上,為台灣帶來經濟發展的絕佳際遇。這也是後來為何台灣民眾對歷任總統評價時,蔣經國能名列前茅的主要原因。

情治單位誤判濫抓誰之過?

當然有些人對於蔣經國長期重用特務機關、情治單位,打壓人權而感到反感。認為他不配享有如此正向的歷史評價。如林孝庭於書中所述,蔣經國在五零年代所造成的冤錯假案,必須給予責任歸屬,無從迴避其負責督導全台情治工作所應擔待的政治責任。然而,他根本不可能親自過問每個案件的細節,也時常對特務系統猜疑、反感,甚至不信任。但矛盾的是,又得不依賴這些情治耳目所「餵養」的政治情報,監控政敵乃至民間團體的一舉一動。

其後在他主政的任內,發生眾所周知的江南案、陳文成命案、林宅血案。林孝庭認為,蔣經國或許不樂見政敵流血甚至喪命,但是如果沒有他默許台灣整體氛圍走向緊縮,從而喚起敵我意識,以便應對來自中共與海內外台獨勢力的挑戰,黨內保守力量又如何能夠肆無忌憚?這些接連發生的重大危機,近乎動搖國本,帶給蔣經國的壓力可想而知。但話鋒一轉,林也指出,當蔣經國以台灣安全為最優先考量來處理白色恐怖政治案件時,同時又無法參照當今「普世價值」的條件情況下,他也許是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正確且對國家有利的事。

因此,當我們回顧並評價這些歷史的時候,如何避免以現今的價值觀,想當然耳般地投射到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時空情境,確實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我想這就如同以今日的道德觀,去批判早期擁有三妻四妾的男人失格,或許未必公允。這麼說,並非去肯定當時的錯誤,但如換做我們身處當時的國際格局,我們又將做出什麼更高明的作為?

見對岸改革開放 成蔣經國解除戒嚴壓力

而當大家談論蔣經國為何會選擇在其晚年解除戒嚴、開放黨報禁等,大多以為是迫於美方的壓力,而周邊國家又相繼發生威權者倒台,流亡海外的案例,讓他心生畏懼。但是,林孝庭指出,這背後忽略了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也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對蔣經國所造成的壓力。因此當鄧小平對台灣提出「一國兩制」方案的時候,他便以「一國良制」回應。認為兩邊應該在制度上,進行較勁,看誰能為國家帶來興盛,為人民增進福祉。由此可知,中共選擇改革開放,的確催化蔣經國加速他的改革進程。

有些人認為蔣經國並不具有民主的思想,確實,從林孝庭從蔣經國日記的分析中,可以發現蔣經國認為,民主不必然得透過選舉。在他心目中,執政者只要開明專制,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才是第一要事。因此,他所看重的是「民本」。在國民政府長年秉持孫文的三民主義中,他恐怕認為「民生」更勝於「民權」。這從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流傳於網路上破百萬點閱率的一段談話中可以明白。他說,「…有腐弊的案子我們一定辦,扯上面的案子我們也辦,新的案子也辦,凡是犯法的事情我們都要辦。但是希望工商界的人,要體驗到我們國家的一個政策,我們所要顧到的是全民的生活的安定,全民的物價的穩定,這是我們的基本的一個政策。」

回顧蔣經國的一生,青少時期被流放到蘇聯作苦役,整整長達12年的時間。在那段時間裡,接受共產主義的思想灌輸,不僅導致蔣介石必須對他「再教育」,更造成美方對他掌權初期的不信任感。但是這段期間的磨練,卻也養成他民胞物與、同理基層人民生活的政治性格。身為「太子」的他,大可以選擇當紈褲子弟,過奢華的日子,但他並沒有這麼做。這從他來台生活最久「七海寓所」日常擺設裡,便可一覽他節儉樸實、不愛鋪張的生活風格。

時至今日,他的舊部屬談到往日與他共事的經驗,仍感佩他勤政愛民的風範,甚至難過哽咽難以陳述。這又何嘗不是他在多數台灣民眾眼中,所遺留下來的形象。但林孝庭也為我們指出,來台初期蔣經國對台籍人士,並無太多正向的好感。直到後來下鄉感受到基層民眾的歡迎與熱情,才逐漸轉變他對台灣人的看法,進而產生「能與本省人多來往,無論在情感與政治方面都是有益處的」的轉變。

蔣經國過世,民眾感到悲傷,但多數民眾對台灣前途並不感到悲觀,也不擔心政治改革腳步變慢。(陳愷巨攝)
蔣經國過世時,民眾感到悲傷。(資料照,陳愷巨攝)

根據前行政院長李煥生前描述,蔣經國晚年曾跟他吐露他有三個心願,除改革國民黨及兩岸民間交往之外,更重要的是解除戒嚴,蔣說,「我要解除戒嚴。我們戒嚴已經四十多年,台灣同胞算是好的,否則的話早就要革命了」。「隨著挑戰國府法統的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蔣經國要以『革新保台』的開明形象取得民心的支持,又要設法安撫黨內頑固保守勢力的情緒,可謂費盡心思。」雖然蔣經國給外界政治強人的形象,但未必能夠完全不在意黨內大老的反撲聲浪。在一來一往的過程中,蔣經國的選擇有其不得已,也有他盱衡國內外情勢後,所做的政治判斷。

一切如同林孝庭在373-374頁所陳述的,「1949年以『流亡異鄉』的心態來台避禍,對島上的一切感到新奇。經歷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以『國家安全』之名逮捕台籍菁英,六〇年代改善與台人關係,七〇年代在內憂外患中開啟『本土化』工程,以及八〇年代順應潮流,全面推動民主化,這其中或許出於無奈與被動,或許內心不時夾雜著猶疑、掙扎與路線擺盪,然而若沒有他以政治強人的高度,在生命最後的階段奮力打開新局,則其亡故後,無論誰繼承其位,都將缺乏足夠的威望與膽量來達成此目標。當蔣經國晚年脫口說出『我也是台灣人』時,除了流露她對這片生活了四十年的土地之私人情感,以及從『異鄉人』到『本地人』的心境轉折之外,又何嘗不是國府遷台後,出身並受益於威權體制的政治強人,親手終結數十年威權統治格局、讓台灣得以走向真正民主的總紀錄。」

當初假如他所挑選的副手並非李登輝,是否今日的台灣,完全是另一種面貌?倘若晚年,他仍堅持以蔣介石的法統自居,繼續讓威權體制存續,不在生命的晚期親手戳破民主革新的門扉,那麼李登輝是否又能輕易地在國民黨大老尚存的時代,逐步推倒威權高牆,獲得「民主先生」的美名?

是的,台灣今日的民主成就,不能以「歸功」二字,形容受益於威權時代的蔣經國。但是,在他晚年對於前仆後繼的民主呼聲,採取和緩的作為,不繼續硬幹到底,卻是可以用「不可否認」來形容他睿智的政治判斷。他主政時期的錯誤,我們必須記取反省;但他對中華民國政權在台澎金馬的存續,讓台灣倖免於中共的統治,也有旁人難以取代的貢獻。面對過去威權歷史留下來的冤錯假案,得加快腳步進行,將真相還給關係人士,並給予適切的平反與補償。最後,必須說的是,在婆娑之島面臨驚濤駭浪的時代,換做是我們,也未必能夠做出最佳的抉擇。尤其蔣經國晚年受到糖尿病的折磨,還得面臨國內外變局的考驗,若無超乎常人的堅忍意志,應是禁不起這樣的多重磨練。總結他一生,是真的做到他父親臨終前給他的遺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20220125-總統蔡英文22日出席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圖書館開幕典禮。(作者黃上賓提供,取自總統府網站)
總統蔡英文22日出席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圖書館開幕典禮,引發議論。(作者黃上賓提供,取自總統府網站)

而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無法忽視技術官僚的前瞻與專業,但同時也必須體認到,有無數台灣人民的辛勤,以勤奮努力的精神,為台灣創造世界的經濟奇蹟。也許如同柯文哲曾經所說,「即使我們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現在,繼續走向共同的未來」。期盼隨著愈來愈多歷史真相的揭露,我們能夠以更客觀、全面的角度,看待蔣經國主政時期的種種作為,給予他應有的歷史評價。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二年級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