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爸爸,不要逼我聽馬勒

2015-02-10 05:20

? 人氣

古典音樂讓世界更美好,但是,不聽呢?(騰訊大家網)

古典音樂讓世界更美好,但是,不聽呢?(騰訊大家網)

「不要,就是不要!」小傢伙從沙發上蹦起來,把他按回去,又蹦起來。幾番掙扎之後,趁我鬆手的當口,他一溜煙跑出書房,轉頭扔給我一個對抗性的眼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威權主義的落敗。這個確然的結論,瞬間從內心產生。我以為我會揍他,但是我沒有。我只是怔怔望著手中的唱片,和那套已經處於待命狀態的音響。原本,如果我的意志和他的意願順利對接,我們父子兩人將半躺在那張舒適的芝華士雙人沙發上,由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一交響曲》陪伴著,度過在我看來是美好的半小時。

週末下午半小時的「古典音樂欣賞課」,這是家庭教育大綱裡的一項內容,是我行使一個父親的權力的當然途徑,是家規的組成部分。我體察到6歲男孩能夠持續的專注力限度,因此將課程的時長設定為半小時。比方說這天,我計畫給他聽馬勒《第一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約20分鐘),再加兩首蕭邦的《夜曲》。

我絲毫不覺得這是什麼過分的要求。在4歲的時候他就聽過馬勒,或者3歲,甚至追溯到娘胎裡。《第一交響曲》對他來說完全不是陌生的作品,至少,半年前他還告訴我他喜歡「馬一」最後結尾部分的高潮。所以這天我的課程表裡會有「馬一」的末樂章。

「古典音樂欣賞課」進行了一年有餘,初期還挺順利。雖然略顯勉強,但他基本上可以捱過這半個小時。沒錯,我知道他並未全神貫注,必然有那麼幾個片刻,他離開了正在播放的音樂。他的小腦瓜裡閃進了其他內容,也許是客廳裡的樂高玩具,也許是回家路上瞟到一眼的蘭博基尼,也許是鄰班那個小姑娘——那小姑娘的名字我也知道。

那時他還不像現在這麼叛逆,當然,換一個詞的話,我可以說他擁有了更多的主見。他時常抗拒我的指令,我不許他唱《小蘋果》,我說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他偏唱,唱得更來勁。他也喜歡唱宗盛大哥的《山丘》,把副歌部分背得滾瓜爛熟。每回他放聲高歌的時候我都啞然失笑,「越過山丘,再也喚不回溫柔」,你個小屁孩你知道啥呀。

(小蘋果走紅,反應流行歌曲的反智。)

其實,意識形態的問題倒並不讓我擔心。值得憂慮的地方在於音樂欣賞的習慣養成。我深知,無論將「古典音樂欣賞課」包裝得多麼桃紅柳綠,對於一個6歲孩童而言本質上它還是一種強行灌輸。而相比古典音樂,流行歌曲在激發人的感官享受方面有著太過明顯的優勢。我必須承認這一點。即便我堅持認為《小蘋果》的走紅是反智主義的逆襲,但我終究不能無視其他眾多優質的流行歌曲及優秀的流行歌手在國人精神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看看《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等節目取得的巨大成功吧,它們輪番上陣,支配著人們的時間,攻佔了人們的心靈。

在音樂所能影響到人們生活的範疇內,已經沒有多少空間留給巴赫和貝多芬了。學琴的孩子也許會時常彈奏一些他們的作品——用於練技或考級,但除此之外,偉大作曲家及其作品還能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多少效用?這些琴童(包括他們的家長)真的願意去瞭解古典音樂,並且有興趣探求其更多奧妙嗎?倘若連這部分與古典音樂相對更為接近的人群都無法給出積極的回應,那如何指望古典音樂在這個社會重現生機?

吊詭的是,一說到胎教或嬰童教育,人們倒是都會想到莫札特,而非任何一首流行歌曲。年輕的媽媽們相信莫札特的音樂能夠培育一個聰明的頭腦和愉悅的心靈,因而對「弦樂小夜曲」或「土耳其進行曲」的育兒功效寄予隆重期待。然而,一旦過了這段特定的時期,莫札特就被冷落到一旁了——我聽說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多麼可惜,她們,和她們的孩子,也許將不再有機會接觸莫札特的其他作品,比如第23號鋼琴協奏曲、第40號和第41號交響曲、隨便哪一首圓號協奏曲和隨便哪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更不用說,通過莫札特原本可以結識更多超凡的靈魂,像海頓、舒伯特和舒曼,像勃拉姆斯。馬勒離得其實也不遠。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

去年,我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寫一些關於古典音樂的文字。有時我躊躇滿志,有時又信心全無。我想勸誘一部分人——我知道數量不會很多——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但是現在我連自己的兒子都無法說服。對馬勒的排斥只是一個縮影,即便給他聽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他肯定也會極力逃避。我感到他之前建立起來的對古典音樂的些許親近感正在逐日流失。如果週末的「古典音樂欣賞課」不能持續進行下去,丟掉一個父親的權威倒還在其次,關鍵是我將預見古典音樂不可能成為他一生的朋友。這會是一種深深的遺憾,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那麼,他有權利不聽古典音樂嗎?當然有。強制之下沒有美好,道理我懂。沒錯,所有人都有權利不聽古典音樂。不聽古典音樂,這個世界也不會變得更糟。

*作者為媒體人,古典音樂的信徒。(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陳小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