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才是我們的國家?」獨立記者赴孟加拉、泰國長期蹲點,傾聽《羅興亞悲歌》

2018-03-27 09:04

? 人氣

獨立記者楊智強2017年底前往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採訪,讓貌貌蘇母親(左)以手機和遠在泰國的貌貌蘇(右)線上相會。(楊智強提供)

獨立記者楊智強2017年底前往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採訪,讓貌貌蘇母親(左)以手機和遠在泰國的貌貌蘇(右)線上相會。(楊智強提供)

「我想讓台灣人了解難民議題!」去年8月底,緬甸爆發族群衝突,緬甸軍屠殺羅興亞人的暴行,獲得全世界關注。獨立記者楊智強與來自南韓的獨立攝影記者張俊熙、獨立攝影師科內利斯(Richard Cornelisse),去年11月、12月遠赴泰國、孟加拉,貼身採訪羅興亞難民近1個月,製作《羅興亞悲歌》新聞專題,今年2月在公視《獨立特派員》首播。楊智強的目標不僅止於此,他與張俊熙、台灣獨立記者郭若瑀去年秋季合組「路國際新聞採訪團隊」,展開為期一年的羅興亞專題報導計畫,盼能深入報導羅興亞人的現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緬甸羅興亞人無國籍 嘆「哪裡才是我們的國家」

「緬甸人說我們是孟加拉人,但是孟加拉叫我們羅興亞人。到底哪裡才是我們的國家?哪裡才是我們的家?」影音新聞專題《羅興亞悲歌》中,難民的控訴,道盡了羅興亞族不被國家承認的辛酸。緬甸於1948年獨立,脫離英國統治時,羅興亞人和緬甸佛教徒仍可比鄰而居,但1982年起,羅興亞人遭緬甸政府剝奪公民權,許多羅興亞人成了無國籍人士。

2017年8月底開始,緬甸西部的若開邦爆發嚴重的族群衝突,緬甸軍隊不僅鎮壓羅興亞人,屠滅村莊、強暴婦女,至今已有近70萬羅興亞人逃往鄰國孟加拉,羅興亞家族被迫分散於泰國、孟加拉等地,無法團圓。楊智強指出,羅興亞人與緬甸若開邦的衝突本質上並非宗教之間的衝突,而是族群之間的衝突。因為不僅有穆斯林受害,也有信奉印度教的羅興亞人遭到緬甸軍迫害。

獨立記者楊智強2017年底前往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採訪,營中有停止屠殺的標語。(楊智強提供)
獨立記者楊智強2017年底前往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採訪,營中有停止種族滅絕的標語。(楊智強提供)

「我想念緬甸的學校」貌貌蘇家族有如羅興亞難民縮影

《羅興亞悲歌》以原居緬甸的貌貌蘇家族故事著手,切入羅興亞難民的現況。貌貌蘇(Maung Maung Soe)是羅興亞穆斯林,5年前愛上信仰佛教的緬甸若開邦的婦女,這場愛情卻不受當地人祝福,讓貌貌蘇必須離開緬甸,坐了20天的走私船逃往馬來西亞,在馬國工作,過了幾年才與妻子、兒子在泰國會合,於親戚的工廠工作。(編按:貌貌蘇即為《羅興亞悲歌》中的馬翁蘇)

貌貌蘇其他的家人,則因為緬甸軍的屠殺,逃到孟加拉科克斯巴札爾(Cox's Bazar)的難民營,與近100萬羅興亞難民住在一起。貌貌蘇父親默罕默德(Muhanmad Islam)表示,難民營雖然安全,食物卻不夠吃。加上孟加拉政府並未計畫長期收留羅興亞難民,不讓難民用水泥蓋房,只能用竹子蓋成。

獨立記者楊智強2017年底前往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採訪,見到羅興亞孩童的笑顏。(楊智強提供)
獨立記者楊智強2017年底前往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採訪,見到羅興亞孩童的笑顏。(楊智強提供)

楊智強表示,貌貌蘇一家逃難的故事,有如羅興亞難民的縮影。他回憶自己在孟加拉採訪時,問到貌貌蘇家族的孩童,最想念緬甸哪些事物,原本天真活潑的孩子頓時流下淚來,說「我想念緬甸的學校」。除此之外,楊智強看到許多孩童因為這場屠殺,沒了父母,讓他相當不忍。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亦寧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