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義見】美國最大年度政治秀:總統發表國情咨文

2018-02-04 15:4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1月30日發表國情咨文演說(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1月30日發表國情咨文演說(美聯社)

可以說,要瞭解美國,就不能不知道國情咨文,這可是美國一年一度數千萬人觀看的政治大秀。近代以來,國情咨文可是每一位美國總統最關注的年度大事之一,也是拉抬總統聲望最好的機會,因為國情咨文可能是一個美國總統一年能擁有最多人看的一場演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在去年初,川普就曾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過演講,只是當時他上任總統還沒有滿一年,所以還不能被正式稱為國情咨文,但形式沒有兩樣,那次吸引了約六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將近四千八百萬人觀看,比他的就職典禮,三千一百萬人看,還要來的多的多。

今年川普第一次正式的國情咨文收視人口比去年少一些,但還是達到四千五百六十萬人觀看,可是對什麼都要「爭第一」的川普不忘自誇說,這是「史上最高收視率」。不過,馬上被打臉說,從柯林頓開始到布希和歐巴馬的第一場正式國情咨文,有數據為證,收視都要比川普的高。

其實,不只川普國情咨文之後有插曲,國情咨文前也有小插曲,就是這次在發給議員的演講邀請函中,把國情咨文的英文State of the Union裡的Union拼錯拼成Uniom,讓議員們是立馬挖苦。不過,這並非是白宮的錯,而是國會眾院方面的錯誤,為什麼是由美國國會而不是白宮負責的呢?聽我話說從頭吧。

國情咨文,可是美國憲法規定的,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三款中,要求美國總統「應不時向國會提供國情咨文」。注意,是「不時」,不是「每年」,但是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從一七九零年開始就年年都發表國情咨文,於是年度國情咨文成了一項美國傳統。

只不過,國情咨文的發表方式不一定是演講,也有用文稿來發表的,但在杜魯門於一九四七年第一次使用電視轉播來演講之後呢,演講也就漸漸地成為了常態。

因為是到國會演講,所以必須由主人、國會眾院議長來正式發出邀請。演講是在國會眾議院來舉行,而參眾兩院五百多名議員都被邀請,所以在總統講話時,大家可以看到在總統背後,坐著眾院議長,還有副總統,為什麼是副總統呢?因為在美國,副總統還兼任「參院議長」的職務,他們在總統背後代表著美國國會的兩院。

而當晚,幾乎所有美國政府的最高官員都會出現,包括美國的大法官,以及美軍主要的將領,還有所有的內閣成員除了一個人。而這個沒來的內閣成員,被稱為「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因為想想,美國所有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全部都在國會裡頭,一旦被「一鍋端」,美國政府不就群龍無首了嗎?因此被挑中的指定倖存者會被送到一個機密地點被保護起來。

說到這,我記得有一年,時任能源部長的朱棣文被選為指定倖存者,因為他是華裔,所以記者圈就玩笑說呢,萬一有個萬一,美國就要出現第一個華裔總統了呢。國情咨文的時長一般來說大約是一小時左右,常見的模式是,總統一開始會說明自己過去一年的成就,然後鋪陳新一年的執政目標,最後則是講外交政策。

然後有趣的地方來了,台下的人會看自己認不認同總統的說法然後決定要不要鼓掌,還是要面無表情。因為在野黨通常不認同總統的想法,所以往往都是同黨同志賣力鼓掌,另一邊通常是莫不吭聲,形成強烈反差。不過,現場有一群很特別的人,他們幾乎全程面無表情也不太鼓掌,他們就是美軍的將領,因為美軍是不能有黨派傾向的,所以不管有沒有情緒,他們都要極力壓住。

說到鼓掌,這一次國情咨文引爆熱議的,還有川普自己講完話後,可能覺得自己很滿意,就開始自己為自己鼓掌起來,鼓了好多次,邊走邊鼓掌,還對著麥克風鼓掌,全場響徹川普的掌聲,有網友就玩笑說,是不是川普的提詞器上寫著「此處應有掌聲」。

那川普第一次的國情咨文重點都有哪些呢?雖然沒有打破柯林頓講了八十九分鐘的歷史記錄,但川普也足足講了八十分鐘,他說過去一年的經濟成就,創造出「新美國時刻」(New American moment),而新的一年呢,他將聚集在移民改革和推動一點五兆美元更新美國基礎設施的立法,而在外交上他將以無人能敵的美軍和現代化的核武庫為後盾,加強盟友並指明敵人。

那國情咨文內容都可能成真嗎?嗯,很難,畢竟美國不是總統說了算,很多時候需要國會的支持,從川普提到移民和基礎設施立法時,台下民主黨人的表情就能看的出來,通過並不容易。

我還記得,我報導過歐巴馬在第一任期提出要在二十五年內讓美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利用高鐵出行,但現在都換了新的總統了,卻只有一條加州的高鐵還在蓋,第一階段要二零二九年完工,第二階段完工聽說是二零四零年,一條短短的美國高鐵要完工,中間都不知道換了多少美國總統了。於是,國情咨文這一個美國重要的傳統,到現在反而更像一場美國政治的年度大秀。

作者:張經義
SMG白宮記者兼美國新聞中心主編,白宮記者協會百年來首位中文媒體記者成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