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百年祭,2018年是「伯恩斯坦之年」

2018-01-23 06:10

? 人氣

古典音樂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AP)

古典音樂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AP)

歷史迷都知道2018年有許多重要的「周年紀念」:西班牙流感大爆發100周年、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金恩博士與羅伯.甘迺迪遇刺50周年、以色列與北韓慶祝建國7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100周年、大英百科全書出版250周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古典音樂迷而言,今年有德布西(Claude Debussy)逝世100年、古諾(Charles Gounod)誕生200年、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逝世150年,但這些都比不上「雷尼之年」(Year of Lenny)。

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雷尼」何許人也?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作曲家之一,朋友與樂迷都暱稱他「雷尼」,今年適逢他的百歲誕辰,1月1日,從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維斯巴登(Wiesbaden)到伊朗首都德黑蘭(Tehran),許多城市的新年音樂會都響起他的旋律。今年一整年,世人還會聽到約莫2500場紀念他的音樂會。

伯恩斯坦,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作曲家之一

從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與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到貝姆(Karl Böhm)、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與蕭提(Sir Georg Solti),20世紀的桂冠指揮家大師輩出,但伯恩斯坦在千巖競秀中就是能獨樹一格。他是古典音樂界第一位「電視明星」;美國第一位土生土長、至今無人能與之並肩的指揮大師;一位風格多樣、跨界自如的多產作曲家;一位能開獨奏會的卓越鋼琴家;一位啟發無數後輩力的音樂教育家。

伯恩斯坦也是一位非常「入世」的音樂家,而且他的「入世」不只是要推廣古典音樂。與許多樂壇同儕的不問世事、明哲保身不同,伯恩斯坦一生關注政治與社會議題,在美國版白色恐怖「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盛行的1940至1950年代,他毫不諱言自己是個左派、自由派,甚至被美國國務院列入黑名單、被聯邦調查局(FBI)列為監控對象。

此外,伯恩斯坦的感情、性向與婚姻也糾葛複雜,雖然不乏掙扎與痛苦,但也為他增添不少傳奇色彩。

從一架鋼琴展開音樂之路,25歲臨危受命、大放異彩

1918年8月25日,伯恩斯坦誕生在美國麻州西部城市勞倫斯(Lawrence),原名「路易斯」(Louis),父母親是來自烏克蘭(當時屬於俄羅斯)的猶太人,以經營美容美髮用品致富。儘管家世背景沒有什麼音樂色彩,父親也希望他繼承家業,但是10歲那年,他的姑姑克拉拉(Clara)把一架直立式鋼琴送到他家裡,他從此迷上音樂。老伯恩斯坦一開始無法接受,但後來也不得不承認兒子是音樂天才,開始加意栽培。

從哈佛大學、柯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檀格塢音樂節(Tanglewood Festival)到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伯恩斯坦先後受教於(或者私淑)多位指揮大師,包括米托普羅斯(Dimitri Mitropoulos)、萊納(Fritz Reiner)、庫謝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羅金斯基(Artur Rodziński)、華爾特(Bruno Walter)。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全都來自歐洲。

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43年揚名立萬的音樂會(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43年揚名立萬的音樂會(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歐洲大師領導美國樂壇」這樣的局面,可說是從1943年11月14日開始轉變。那天紐約愛樂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有一場音樂會,曲目有舒曼(Robert Schumann)、羅薩(Miklós Rózsa,)、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和華格納(Richard Wagner),客座指揮華爾特得了流感,年僅25歲的助理指揮伯恩斯坦臨危受命,在完全沒有彩排的情況下登台,結果大獲好評,隔天《紐約時報》頭版報導寫道:「這是一個美好的美國成功故事」。由於當晚的音樂會透過CBS廣播網向全國轉播,伯恩斯坦可說是一夕成名、天下皆知。

帶領全球1億觀眾見證柏林圍牆倒塌的〈自由頌〉音樂會

之後,就是一段又一段燦爛輝煌的樂章。伯恩斯坦指揮美國與歐陸各大樂團、舉行鋼琴演奏會、創作從交響曲到彌撒曲到百老匯音樂劇的各種曲式、以53場電視轉播「青年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s)啟迪感動無數音樂學習者與樂迷。不只在美國,伯恩斯坦成為另一個意義的「音樂之父」。

1989年12月25日耶誕節,伯恩斯坦來到柏林音樂廳(Schauspielhaus Berlin),那天的曲目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 9),伯恩斯坦已不知指揮過多少回,但那天他把最後一個樂章〈歡樂頌〉(An die Freude)改寫為〈自由頌〉(An die Freiheit),為什麼?因為那場音樂會是要慶祝柏林圍牆(Berlin Wall)倒塌,伯恩斯坦站上指揮台,帶領全世界20多個國家1億觀眾一起歌頌自由。

悠揚樂聲、繁忙事業之外,伯恩斯坦的私人世界卻有許多糾葛掙扎。他是同性戀者,卻在1951年9月與一位智利女演員費莉西亞.蒙提雷格(Felicia Montealegre)結婚,還生了3個孩子。但伯恩斯坦的性向衝突一直沒有解決,1976年,他覺得自己再也無法躲躲藏藏,決定離開費莉西亞,與一位古典音樂電台音樂總監柯斯藍(Tom Cothran)同居。

結果造成兩樁悲劇。1977年費莉西亞被診斷出罹患肺癌,伯恩斯坦回到她的身邊照顧她,但她第2年就撒手人寰,享年僅56歲,伯恩斯坦始終無法原諒自己。1988年,費莉西亞過世10周年,伯恩斯坦灌錄了一張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安魂曲》(Requiem),唱片封面是費莉西亞的肖像。另一樁悲劇,柯斯藍後來浪跡天涯、尋尋覓覓,1981年就因罹患愛滋病而離世。

兩樁悲劇對伯恩斯坦晚年的心境與風格影響至深。他最傾慕的作曲家是馬勒(Gustav Mahler),而他的一生也的確像一首後期浪漫派的交響曲,波瀾壯闊與幽深糾結兼而有之。他曾說他不可能像托斯卡尼尼一樣,一輩子就孜孜矻矻50部作品,「音樂家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我會不斷嘗試,將這個角色發揮到極致。」

伯恩斯坦是個每天4包菸的老菸槍,多年來為肺氣腫所苦。1990年10月9日,大師終於累了,宣布從將近半世紀的指揮生涯退休。然而短短5天之後,他就因為心臟病發作而與遽逝,享壽72歲。入土長眠那一天,他的胸口放著一份馬勒《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 5)的總譜。

2018年仍然會是國際新聞工作者相當忙碌的一年,至少19個國家要選總統、21個國家要選新國會,敘利亞內戰、利比亞內戰與阿富汗戰爭都還沒落幕,恐怖攻擊仍然會此起彼落。但是在這一整年,從美國到南美洲到歐洲到亞洲各大城市的音樂廳,從SONY的「Leonard Bernstein Remastered」100張CDDG的「Bernstein 100」121張CD與36張DVD,伯恩斯坦這位百年前降生的天才,將以最豐美的藝術陪伴我們渡過一整年的風風雨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