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仁觀點:保存醫療量能,不能輕忽診所的角色和困境

2021-05-18 06:40

? 人氣

二、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統籌,可以在醫院、衛生所、聯合醫院門診部或其他適合的公共場所,廣設社區篩檢站,與醫師公會合作,邀請診所醫師協助,提供民眾安全、可近之篩檢場所。台北市、宜蘭縣已經啟動這樣的服務模式,值得各縣市借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積極規劃診所COVID-19疫苗接種體系,台灣有2300萬同胞,COVID-19疫苗大多需要接種2劑,要達成6到7成的群體免疫力,至少要有1,500萬名國民完成2劑的接種,也就是3,000劑次的接種量;歷年來,每年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種,公費加上自費大約800萬劑,其安全性較高,在醫療院所、學校、養護機構、社區,乃至於人多的百貨公司、超商、捷運站出口都可接種。COVID-19 疫苗在國內外接種以來,不良作用較為明顯,還需要留觀30分鐘,提供必要的觀察和急救,大概只能在醫療院所接種,接種量將會是往年流感疫苗接種總量的4倍,工作量是無比的艱巨。COVID-19 疫苗中的AZ疫苗保存條件是2-8度C,我國向國外預定1,000萬劑,能夠有資格施打流感疫苗的診所,應該都有保存疫苗和提供接種的能力,這絕對需要超前規劃和部署。

四、平常急、慢性疾病的醫療服務,乃至於居家醫療,應該在適當的防護,正常進行,避免延誤就醫,影響病情;或是大量病人擁入醫院,影響照護品質,增加感染風險。

五、有些失能的民眾,行動又不方便,除了運用居家醫療服務之外,應該鼓勵結合智慧醫學,啟動遠距醫療服務,讓疫病無法阻隔醫療的專業服務。

六、全國醫師公會積極宣導,診所醫師提升防護措施,提高警覺,不拒診,要轉介,會通報,和醫院建立分級、分流的防疫醫療體系,也和衛生防疫指揮機關相互連結,做好社區防疫工作,請全國民眾不用恐慌,配合疫情指揮中心,一起做好防疫工作,必能渡過這次難關。

*作者為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COVID-19緊急醫療應變小組召集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