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光看過豬走路,沒吃過豬肉,真能感覺豬肉的滋味?

2021-04-28 06:40

? 人氣

從佛光大學的民調中顯示,台灣人絕大多數給政府的防疫表現予極高的平均分數,8.28。而他們給予中國大陸的平均分數則只有3.81,還不到台灣分數的一半。(資料照,柯承惠攝)

從佛光大學的民調中顯示,台灣人絕大多數給政府的防疫表現予極高的平均分數,8.28。而他們給予中國大陸的平均分數則只有3.81,還不到台灣分數的一半。(資料照,柯承惠攝)

「請問您覺得【中國大陸/台灣】在防止新冠肺炎上整體做的好不好?1是一點都不好,10是非常好。在1和10之間,您覺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教授林澤民,最近委託佛光大學做了一項民調上述問題,是問卷中的一道題目。

不出所料,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絕大多數給政府的防疫表現予極高的平均分數,8.28。而他們給予中國大陸的平均分數則只有3.81,還不到台灣分數的一半。」

進一步分析。「佛光民調顯示: 認為兩岸放疫成效有差異的910人當中,認為大陸防疫成效比台灣好的有70人,佔了不到7.7%(加權前的數字是9.2%)。即使這個比例很小,當世界各國紛紛讚揚台灣防疫成效時,恐怕還是會有人對於這些少數人的態度大惑不解,認為他們活在「平行時空」裡。」

何以有少數人甘冒大不諱,認為大陸防疫成績優於台灣呢?研究者以統計學之二元勝算對數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人口、社經變數之後,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來自於國家認同、政黨認同、以及對民主體制的評估。

也就是說,「相對於中國人認同及「都是」認同者,台灣人認同者認為台灣防疫成效比較好的可能性較大。相對於中間選民及綠營選民,藍營選民認為中國防疫成效比較好的可能性較大。此外,對民主體制的評估越高者,越有可能認為台灣防疫成效比中國好。」

如果「與國家認同做交叉表,台灣人認同者中只有不到2%認為中國防疫成效比台灣好,「都是」認同者中有19%,中國人認同者中有60%。與政黨認同做交叉表,則綠營選民只有不到1%認為中國防疫成效比台灣好,中間選民有3%,藍營選民有17%。」

台灣民主轉型以來,「國家認同」、「政黨認同」、「對民主體制評價」這幾個變數,不早已被證實是影響民眾對兩岸現況、兩岸政策、對大陸觀感、以及大陸對台策略評價的重要變數嗎?何需藉防疫表現議題,重複再做?訪問從來沒去過大陸的民眾,能比較兩岸防疫表現高低嗎?

針對這樣的質疑,研究者解釋說,問卷有將「有沒有去過中國大陸」這個變數放入迴歸分析,並不顯著。另一個變數是「疫情過後願不願意去中國大陸發展,包括投資、工作或求學」。這個變數是顯著的。但這個變數也與國家認同或政黨認同密切相關。

這樣的解釋,太過學術,好生艱澀。且用通俗語言來說。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問問穆斯林的朋友,便可理解:光是看過豬走路,還真不知道豬肉的滋味呢!疫情蔓延一年有餘,兩岸幾近隔絕,互不往來,即使問了受訪者過往的大陸經驗,也沒啥意義。真要「準確」比較兩岸的防疫成績,最佳的受訪樣本應該是疫情期間曾經在兩岸都待過的台灣民眾;而不是將「是否去過中國大陸」以及「疫情過後願不願意去中國大陸發展」當作變數來分析。

特別是「疫情過後願不願意去中國大陸發展」這個變數,拿掉了「疫情過後」這四個字,估計依然是和「國家認同」或「政黨認同」顯著相關。用這樣的變數來解釋受訪者對兩岸防疫成績的評價,似乎落入了「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套套邏輯裡。

那麼,同樣的問卷,拿去訪問大陸地區的民眾,又會得到甚麼樣的結果呢?加入「是否去過台灣」,「疫後願不願意去台灣發展」的變數,又會得到甚麼結果呢?也會和受訪者的「國家認同」、「政黨認同」或是「對民主制度評價」密切相關嗎?或者,甚至會得到與「中共宣傳機器力度」密切相關的答案?同樣的,佛光民調的結果,會不會也和民進黨政府的宣傳力度,密切相關呢?

民粹主義當道,我敢說,「國家認同」或是「政黨認同」、「政治認同」這樣的變數,可以解釋很多的群眾行為和政治現象。不信的話,若是在美國進行一項民調,詢問美國民眾:您覺得川普政府的防疫成績好不好?或是詢問他們:相不相信COVID-19的病毒是中國武漢傳來的?分析結果,肯定也和「國家認同」、「政黨認同」的變數相關。

再舉一例吧。拜登上台後,美國仍然「川規拜隨」,一口咬定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的所採取行為,已構成種族滅絕。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還給新疆棉花貼上寫棉花的標籤,許多國際品牌也宣布停用新疆棉花。此時此刻,若是在台灣進行一項民調,詢問台灣民眾知不知道(或相不相信)新疆維吾爾族遭到種族滅絕?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相信!

進一步問他如何得知,答案十之八九是:「BBC有報導」、「台灣媒體有報導」、「美國政府證實」。若是再問他平常閱聽新聞的主要來源時,八成也與媒體的顏色有關。進一步分析,同樣會發現,「國家認同」或是「民主體制的評估」,仍然會是影響受訪者回答的重要變數。

不過,如果進一步詢問受訪者「是否去過新疆?」「是否有維吾爾族朋友?」「是否看到維吾爾人遭到種族滅絕的證據?」,受訪者若誠實以對,99%的回答應該都是「沒有」、「不知道」、「拒答」!但是,這並不回妨礙受訪者的「覺得」與「相信」!

2003年,美國偽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後,率領聯軍侵入伊拉克,滅了海珊政權,在伊拉克境內尋尋覓覓18年,都沒找到任何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儘管這個史無前例的謊話,早已遭到美國媒體揭穿,但至今多數的美國「愛國民眾」,恐怕還是深信不疑「謊話」是真實的!

眼見為信,在民粹主義橫流的世界裡,是不成立的!更何況,網路無所不在,假新聞、假信息充斥網路,人們的認知早已被爆炸的錯、假、亂信息給「刷」昏了!偏偏,假新聞、假信息、甚至是惡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就是政府!就是許多民主政府賴以生存的大內宣!

媒體不分晝夜地轟炸,使得絕大多數的人,光看過豬走路,壓根兒沒吃過豬肉,卻自以為識得豬肉的滋味。詢問他們「豬肉的滋味是甚麼?」得到的答案,不過是他們想像中的虛幻豬肉味罷了!

再說,硬要人們分辨蘋果和葡萄哪個好吃,也沒啥意義。兩岸防疫成績高下,客觀的數字會說話。

與其詢問台灣民眾「覺得」兩岸防疫誰做得好,不如用兩岸確診新冠肺炎人數和死亡的人數,做客觀的比較。當然,為了追求更客觀的客觀,若是能加權計入兩岸的人口與面積比,那就更理想了!畢竟,小國易理,大國難治。何況,全球疫情尚未結束,更嚴酷的疫苗考驗,緊接而來,現在「覺得」兩岸防疫成績高下,意義何在?

透過民意調查做研究,如果只是證明了「不證自明」的問題,或是螺旋升高式地增強了社會裡的認同歧異,這樣的研究,可有意義?政治研究者,究竟應該「假性中立地」去探討已成事實的現象?還是應該直擊現象背後、那些不能說破的秘密?甚麼樣的研究,更能凝聚國族認同,更能化解社會對立?

澤民教授,老同學也。吾愛吾友,吾更愛客觀。說上幾句,獻個醜,臭皮匠所見、所聞、所思,或許也有可供參考的價值。至少,老同學當不罪我。

《後記》澤民兄在部落格裡提及「台灣認同分歧的情況之下,客觀事實都可以有不同的判定」,並舉論文門為例。這段話,很隱晦。以我為例吧,當年,我深信她(蔡英文)擁有博士學位,不是因為我眼見她的博士論文和學位證書等「客觀事實」,而是基於「人性本善」的認知、基於對倫敦政經學院「品牌」的認同,基於對介紹她的朋友的信任;但是,30多年後,面對質疑,她無法提出博士論文和學位證書這兩項「客觀事實」的時候,往日的認知,全告破滅。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