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美中對峙下的命運分裂—蒙藏維港與台灣

2021-03-19 07:10

? 人氣

西方中共迫害新疆維吾爾族。(資料照,AP)

西方中共迫害新疆維吾爾族。(資料照,AP)

西方世界早就對西藏文化充滿浪漫憧憬,因此反對漢化教育,希望保留西藏傳統民族文化。近年來,這種關切延伸到新疆維吾爾族及蒙古族,甚至連在香港強化愛國主義教育,都強烈引發漢化或中國化的焦慮,成為美中對峙的主要課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一直戮力模仿這種焦慮,每次有類似報導,就一窩蜂跟著批判,但風潮過後,別說一般人瞬間降溫,政府統治階層同樣不再追蹤。因為,台灣從沒有民族傳統遭漢化的焦慮,台灣就是漢人中心主義,哪會對少數民族有情感?

然而在歐美,這個焦慮深刻、真實,無非是源自歐美社會丟去傳統後的罪惡感,因而要從關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獲得救贖,一心讓他們想像中的這些原始文化,不受現代性侵蝕。

換言之,歐美對原始文化的偏執,反映其潛意識已認知到,在漢化表層下的更深內涵,並不是中國文化,而是不折不扣的西化,因此特別尷尬。而成為西化代理人的,竟是中共。中共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動現代化,揭穿歐美不肯面對的殖民與帝國歷史,因而惱羞成怒。把中共的少數民族政策視為殖民,乃是一種不堪回首的自況。

這些由中共主導的教育改革,雖然著眼於全國一體化,但其內容豈只漢化?或甚其主要精神,豈是漢化?時下所謂漢化,主要是指語言教育。然而語言作為載具,所引介的主流價值,絕大部分是清末廢科舉以降,一路沸沸揚揚,沛然莫之能禦的西化。

質言之,以普通話所指涉的漢化,充其量是「漢式西化」,是一種間接西化。中共對少數民族致力於漢式西化,不過是要用漢化的表皮,逃避中共自己其實已經走上了不漢不西的不歸路。

包括推動香港所謂愛國教育,毋寧是早年仁人志士為抵抗強權的運動翻版,而且,當時愛國的方法即為西化。比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體制,富國強兵,都是西化。把香港納入這個體制,也就是把本來作為殖民地而沒資格參加的香港,融入到中共領導的民族國家體制,一個在精神上的「共黨式西化國」。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在中國人代會第四次會議,說明《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新華社)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在中國人代會第四次會議,說明《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新華社)

歐美在現代化後,其傳統與社會凝聚力、道德感都一去不返,只有爭權奪利的資本家,透過政客煽動著追逐眼前急功近利的選民,難以自拔。歐美社會裡惆悵迷惘的失落人,大批來自曾經紙醉金迷的中間階層,對自己迷失在現代化的喧囂中,要極力救贖,不歸右派民族主義,就歸各種左派運動。

台灣沒有歐美的文化主體,只有由中文承載的固有文化,但更中共一模一樣,一心西化,乃處處模仿歐美。為西化,所以要反傳統,但為西化,難道也要對傳統的流失表現焦慮。結果,台灣被夾在一個反對自己文化的怪圈裡。

歐美對大陸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偏執,對台灣而言,就等於反漢化的自我表態,透過惟妙惟肖的模仿關懷少數民族傳統,把台灣的主體性投射到對蒙、藏、維族及港人的在地文化消費,週期性的自導自演漢人式的反漢化,殊不知歐美反漢化是要切掉西化渠道。

我們認為內蒙古語言課改採漢蒙雙語,是抹煞傳統文化;卻對自己刪減文言文教材,沒有一點抹煞傳統文化的敏感?我們認為維吾爾族人能與自己母體文化聯繫,是基本人權,卻指控陸配建立與母體文化聯繫是滲透。

台灣不存在對原始文化消失的惆悵,而是懊惱漢人傳統文化除惡難務盡,導致西化不足。台灣關懷維族、藏族、蒙族與港人,其間唯一動機,是要臨摹歐美,讓中共把自己當敵人,否則台灣在不漢不西的不歸路上,只剩下中共能與自己作伴。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