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觀點:人類對理想公共治理模式的追尋

2017-10-11 07:00

? 人氣

作者指出,「審議式民意調查」是群體治理全盤制度中一個可以被考慮的單元,好比磚頭是整棟建築的一個單元,故書名定為《理想國的磚塊》。圖為名畫《雅典學院》中,柏拉圖(左)手指向天,而亞里斯多德(右)則手指下地。(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指出,「審議式民意調查」是群體治理全盤制度中一個可以被考慮的單元,好比磚頭是整棟建築的一個單元,故書名定為《理想國的磚塊》。圖為名畫《雅典學院》中,柏拉圖(左)手指向天,而亞里斯多德(右)則手指下地。(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人是群居動物。一旦群居,勢必面臨規範群體生活的治理問題。從古代的部落,到城邦,到現代的國家,從早期的氏族團體,到行業聚合,到近代企業,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理想國》,是從城邦的角度,來探討最佳治理模式,而他心目中的城邦大小,是5,040 位公民。 當然,依照當時,也就是西元前第4世紀雅典的實況,大約有10餘萬公民及其家人,另有約2萬5千邦外人士和至少20 萬的奴隸。所以,在柏氏的心中,就「理想國」而言,顯然雅典還太大。柏氏應當沒有辦法預見,西方在他之後的馬其頓、羅馬帝國和東方的帝國,以及15 世紀以後興起的近代國家,其規模比5,040 人大出很多;他當然更不可能預見,後世出現的企業團體,從最小規模的家族企業開始發展,到現在大規模的公司,其成員人數可能超過1個國家;例如:沃爾瑪全球雇用了約200 餘萬人,而富士康(鴻海)雇用了約120 萬人。

本書所稱「理想國」,是引用柏拉圖的書名,來探討群體治理模式。群體治理模式有許多層面,而且不同種類的團體,所需要處理的層面也有所不同;本書主要推介的「審議式民意調查」,是群體治理全盤制度中一個可以被考慮的單元,好比磚頭是整棟建築的一個單元,故書名定為《理想國的磚塊》。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歷史的角度,探討這個群體治理方式的由來。我們也將舉出晚近採行過這個制度的案例,包含實驗活動和真實應用,其主體涵蓋人民團體、企業和城鎮,其地點則跨越台灣、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

歷史終結了嗎?

以國家政治制度角度,來看群體治理,可從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柏氏寫該書的時候,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走向沒落。同樣位於希臘半島但實施寡頭政治、全民皆兵的斯巴達,在一連串的戰爭中,逐步把雅典所建立的城邦聯盟瓦解。到了西元前404 年,雅典投降,被迫拆除城牆、裁撤海軍、放棄所有海外領地。斯巴達沒有把雅典人民貶為奴隸,但脅迫雅典接受1個「三十人執政團」所領導的政府。這個政府鎮壓支持民主政治的人士,大肆屠殺,造成全邦驚恐。三十人執政團在1年多後被政變推翻,民主政治回到雅典,但黃金時代沒有回來。在言論上質疑並挑戰包含民主在內各種既有觀念的蘇格拉底,在西元前399 年,還因「對神不敬」及「迷惑年輕人心靈」罪,被公民組成的審判團處死。70歲的蘇格拉底,在和家人與弟子道別後,喝毒藥而亡。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也是《理想國》對話式內容所引述言論占主要篇幅的人物。

該書中所描述的理想治理模式,是由受過嚴格教育和經驗養成而獲選拔出線的哲學家,來擔任統治者,而非由公民大會做決策。但統治者和軍人這兩個被禮遇的階級,不能有自己的家庭,也不能有自己的財產,以防徇私;後世的研究者把這種制度稱為「公妻」和「共產」制。柏拉圖很清楚,這種「理想」在現實上很難實現;退而求其次,斯巴達的寡頭統治,在他眼中比民主政治更接近理想治理模式。不過,歷史的演進很難預測,經常跟著歷史腳步走的政治思想言論,也隨之改變。斯巴達的霸權只維持了16年,就被底比斯挑戰,其後一連串的內戰削弱了各城邦的國力,造就半島邊緣的馬其頓崛起。西元前338 年馬其頓大敗底比斯和雅典的聯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到了亞歷山大大帝時代,馬其頓還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帝國。

後繼馬其頓帝國而起的,是義大利的羅馬帝國。在起始階段,羅馬重視法律,也重視國王、貴族和公民間權力的平衡,但隨著版圖的擴大,從渥大維開始,逐漸趨向於皇帝集權。有時皇帝不傳位給自己親子,而是傳給養子,故有「傳賢」的味道;這種繼承方法在西元第2世紀安東尼(Nerva–Antonine)皇朝所謂「五賢帝」期間特別成功,造就了羅馬帝國的極盛時代。五賢帝最後一位是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他不但是皇帝,也是思想家。 法國的史學家圖夏爾(J. Touchard)說,馬可.奧理略的言論明白彰顯他有「歷史已經終結」的想法,意思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已經確認—就是像羅馬這樣的帝國體制;今後政治制度的演進或選擇不再重要,重點應當在於如何繼續保存現有的制度。

從事後看來,歷史不但沒有終結,其變化超出想像。從羅馬到中世紀、宗教革命、近代國家興起、英國的光榮革命、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兩次世界大戰、到其間的俄國共產革命、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冷戰、冷戰的和解、柏林圍牆的倒下,再到1991 年蘇聯的瓦解。

蘇聯瓦解後兩年,美國一位學者福山出了一本書,名為《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其意義和羅馬皇帝馬可.奧理略當時的想法一樣,就是最好的制度已經勝出,以後不必再談政治制度的演進和選擇。有所不同的是,馬可.奧理略以為「賢君帝國體制」是歷史的終結,福山則認為歷史終結於資本主義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待續)

*作者朱雲鵬現任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及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共同作者:王立昇現任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吳中書現任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鄭睿合現任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分析師;吳建忠現任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兼人事室主任。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理想國的磚塊:當盲目民粹遇到審議民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