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選舉為什麼讓人感覺百無聊賴?兩種風格迥異的民主文化比一比

2017-09-22 10:10

? 人氣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

很多人覺得,德國國內的選戰了無生氣、拖沓、形式陳舊,—與美國全然不同。不過,我們的實習生、美國公民Amien Essif卻對德國的選戰有積極印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5年,距總統選舉前1年半,我離開了美國。那時,每天便已能在電視裡看到川普的面孔。那感覺就像是聽到了預兆颶風來臨的風聲。時任總統歐巴馬已然成了昨日雪,新聞裡越來越少被提及,並顯得在政治上已不能再有所推動。

我在柏林頭一次經歷的選戰構成了怎樣的鮮明對比!只是到了現在,聯邦選舉投票前兩星期,選戰才真正發力。梅克爾的挑戰者-社民黨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今年1月才宣布競選;到8月底還認為民意調查結果缺乏可信度,理由是,還早了點。歐洲媒體覺得這樣的選戰缺乏生氣。我倒覺得,這一態度值得人們尊重。

花燈、紙板、彩帶

那些在柏林每隔一個電桿就掛著的製作良好的老式競選廣告,看上去也讓人感覺挺舒服。它們自然是老派做法,但比美國選戰期間讓人們喘不過氣來的無計其數的電視宣傳片和垃圾郵件給人的感覺可要輕鬆多了。

美國人的選戰手段可能是要現代些,但同時也太誇張。2008年,歐巴馬的團隊率先運用了所謂的「微目標」(Mikrotargeting)技術。今天,它成了標準。候選人搜集所有登記選民的完整數據,從年齡到電視習慣,無所不包。由此,選民大眾被分門別類:「年輕母親」隨後會收到為其「量體裁衣」的選舉廣告,與為「保守的西裔美國人」所製作的選舉廣告大相徑庭。

根據數字選舉

川普的團隊則實施所謂的「選舉人排除行動」(Voter Suppression Operations)。有關希拉蕊·柯林頓的負面廣告主要是為阻止黑人選民投票給川普的這位競爭對手。這一做法的目的並非要讓他們把票投給川普,而是讓他們不參加投票。希拉裡·克林頓使用被稱為「Ada」的算式。該算式每天會分析多達40萬個的有關選舉走向的各種理論模型,並提出希拉蕊應在哪裡演講、在哪裡打出電視廣告的建議,以最大化她的勝選機會。

規矩而非算式

德國的數據保護法不允許采取類似的手段。所有選民數據都必須匿名。只有地點,而非名字和電話號碼可以與其它所搜集的數據相聯繫。梅克爾選舉團隊的一名顧問告訴我,要是數據完整,他的工作自然會輕鬆得多,但這既不符合德國法律,也同他的謹守規矩的意識不相容。

比起美國的選戰,德國的選戰遠沒有那麼扣人心弦的原因還有一個。德國那四個最大政黨的競選人在2013年的選戰中投入的費用總共還不到6000萬歐元;而在美國,光希拉蕊·柯林頓一人就籌集了12億歐元選戰經費。

抹掉你的偶像

我倒不是某種無聊政治的粉絲。應該有活躍的爭論。梅克爾和舒爾茨在眾多議題上意見類同,當然無助於出現這一局面。然而,像川普這樣的人物可惜似乎是這麼一種選戰文化邏輯的產物,即:娛樂而非信息優先、搜集數據比爭論更重要。如果德國要現代化它的選舉、讓它的選戰變得更有刺激性,那麼,德國人可不要恰恰把美國當榜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作者: Amien Essif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