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殿山爭議》誰的聖殿山、誰的清真寺? 從安檢門爭議看永無止境的以巴衝突

2017-08-05 13:00

? 人氣

巴勒斯坦人將之視為挑釁,並坐實了他們對以色列嘗試改變現狀的指控,「也許那不代表以色列政府或主流民意,但還是有一些極端分子一直喜歡這麼做,這也就是巴勒斯坦人為什麼對以色列起疑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歷史詮釋之爭 當今政治現狀改變過去歷史陳述

除了上述政治協議逐漸失去效力的問題以外,以巴雙方對於聖殿山歷史的解讀不同,也是安檢門爭議的主因之一。

任職於「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以巴問題資深分析師扎茲伯格(Ofer Zalzberg)指出,穆斯林方拒絕讓非穆斯林進行朝拜的規定「從人權的角度來看,很明顯地,是違反人權的。」不過扎茲伯格也表示,這樣的規定事實上也有傳統根據,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在馬木路克蘇單國(Mamluk Sultanate)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時期,這裡就禁止任何非穆斯林朝拜。這不是現代巴勒斯坦發明的規矩。」

扎茲伯格也提到,此區的歷史論述在上世紀變得異常多變。若自當今現狀看來,巴勒斯坦人和多數穆斯林國家毫無疑問,一致不願意承認聖殿山與猶太民族的連結;但早在1925年時,約旦官方在聖殿山區所擺放的遊客簽到簿中,卻明明白白地載明,此地曾是西元前900多年前,以色列王國所羅門王的聖殿(Temple of Solomon)舊址。

大批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在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從事禮拜。(美聯社)
大批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在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從事禮拜。(美聯社)

「才不過1個世紀之遙,論述就變調了。現在,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都會對此矢口否認,即便這(所羅門王聖殿)已是一項被證實的考古事實。」扎茲伯格解釋,之所以會出現論述髮夾彎,是因為在1930和1940年代,猶太在聖殿山區的歷史未被當地穆斯林視為具有威脅,但以色列勢力入侵的現下,猶太人便成為了聖殿山區的不速之客。

阿布薩達的說法,陳述了穆斯林的擔憂,「如果允許以色列人相信阿克薩清真寺就是建立在他們過去的『聖殿山』上的話,將會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為這代表著,總有一天,猶太人就會摧毀阿克薩清真寺,並且在清真寺的廢墟之中,重建起他們的聖殿。」「這就是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最恐懼的事。」

右派成為最大贏家

阿布薩達所提的擔憂,倒也並非杞人憂天。在以色列社會當中,的確有著在聖殿山上建立「第三聖殿」的聲音,而這樣的聲音,在近期的安檢門爭議中,甚至進入了以色列議會當中。

極端民族主義的猶太家園黨(Jewish Home party)黨員斯摩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可說是這一波安檢門爭議中,挑釁意味最濃厚的人了,他站上此次風潮,高喊在聖殿山上重建猶太會堂。稍微溫和一點的,還有與納坦雅胡同屬聯合黨(Likud party)的格里克(Yehuda Glick),訴求讓猶太教徒能與穆斯林比肩,同在聖殿山上朝拜。

不過,總理納坦雅胡的立場卻很清楚,他堅持拒絕打破和平現狀。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美聯社)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美聯社)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極端分子卻也同樣因著這2周的衝突而蠢蠢欲動。扎茲伯格表示,「巴勒斯坦人當中的氛圍是,當他們看到金屬偵測器被移除時,心裡將它視作為一場勝利。他們接著在想著,要如何利用這場勝利、以及什麼導致了這場勝利?是因為大量信眾的抗爭?我們應該趁勝追擊嗎?是因為訴諸暴力攻擊?這是一場在潰敗之中,乍現出的罕見勝利。」

納坦雅胡維持和平現狀被譏「懦弱」

民調顯示,納坦雅胡拆除安檢門,並監守現狀的姿態,普遍被以色列人視為對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投降,高達77%的以色列民眾認為,他們的政府在聖殿山維安處理上示弱。納坦雅胡也被以往立場親近的報紙《今日以色列》(Israel Hayom)質疑,為何在安檢門爭議中「表現懦弱」。

奧倫分析,整起事件讓以色列右派明顯獲益,也強化了改變現狀的意圖。人們要求右翼議員「硬起來」,因為納坦雅胡已經投降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