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鋼專欄:2017上半年語象觀察-鉗口顯已奏效

2017-07-13 06:50

? 人氣

近年,伴隨赤潮回湧,一些文革式話語或近似文革式的話語在媒體露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讓人想起「大樹特樹毛澤東思想絕對權威」的「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天津日報》2016年9月28日1版);

讓人想起林彪《再版前言》的「系列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帶著信念、帶著感情、帶著使命,反復學、跟進學、拓展學」(《解放軍報》2017年3月28日5版);

以及讓人想起林彪關於學習毛澤東「老三篇」的號召的「自覺把重要講話當做案頭卷、工具書、座右銘」(《北京日報》2017年5月9日1版)。

殷鑒不遠,文革時期黨媒的此類版面,我輩記憶猶新:

1967年11月3日《解放軍報》。(作者提供)
1967年11月3日《解放軍報》。(作者提供)

 

1966年12月4日《人民日報》。(作者提供)
1966年12月4日《人民日報》。(作者提供)

「改革」所指為何?

「深化改革」是2017上半年的燙詞,也肯定是19大報告的論述要點。從1979年至今,28年來,當「改革」成為高頻詞時,它和「發展」、「人民」等相似,也日益空洞化,成為裝飾語。「改革」——當黨媒說「改革」時,說的是什麼?

先看它說的不是什麼。

肯定不是政治體制改革。人民日報上,2013年,「政治體制改革」的語溫為溫,2014、2015、2016,連續3年為冷。2017上半年,仍是冷語。

也不是與政改密切相關的依憲執政。自2013年以來,「依憲執政」每一年都是冷詞。2017上半年,在人民日報上僅有一篇使用,近乎消失。

是「經濟體制改革」嗎?中共18屆3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

2017上半年,「經濟體制改革」語溫不高,剛達暖線。2013年以來的走勢如圖:

2013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走勢如圖。(作者提供)
2013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走勢如圖。(作者提供)

作為參照,筆者抽樣檢索了慧科搜索中的8個媒體: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新華社(經濟資訊)、新京報、北京青年報、文匯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2013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在這些媒體的詞頻變化趨勢與人民日報相似,連續3年半低位運行的態勢更加明顯。

與此相近的是一組「克強經濟學」標誌性用語。事實上,「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從未在人民日報上出現過。但李上任後,使用過「改革紅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政放權」、「放管服」等提法。2017上半年,達到燙線的是「簡政放權」;熱詞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放管服」;暖詞是「改革紅利」。

從人民日報和慧科抽樣搜索看2013年以來克強用語的語象變化,顯示這些詞語的語溫探高不易,且波動不小:

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是巴克萊資本創造的一個新詞,用來指代李克強為中國制定的經濟增長計劃。但從人民日報和慧科抽樣搜索看2013年以來克強用語的語象變化,顯示這些詞語的語溫探高不易,且波動不小。(作者提供)
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是巴克萊資本創造的一個新詞,用來指代李克強為中國制定的經濟增長計劃。但從人民日報和慧科抽樣搜索看2013年以來克強用語的語象變化,顯示這些詞語的語溫探高不易,且波動不小。(作者提供)

慧科抽樣搜索的圖形如下:

慧科抽樣搜索圖形。(作者提供)
慧科抽樣搜索圖形。(作者提供)

CMP語象小組試圖通過語詞關聯度測試,觀察「深化改革」的語義。我從人民日報上有關「深化改革」的報導中選出140個詞語,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朱蘊兒幫助下,使用「詞語共現網路分析」方法,觀察了2017上半年「深化改革」一詞和其它詞語的關聯:

筆者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他觀察19大和未來數年走向的一個最重要的詞語。(作者提供)
筆者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他觀察19大和未來數年走向的一個最重要的詞語。(作者提供)

檢索發現,除同屬「四個全面」的「建成小康」、「從嚴治黨」外,與「深化改革」關聯度最高的10個詞語依次為:「土地」、「供給側」、「系統性」、「醫療」、「產權」、「頂層設計」、「試驗區」、「創新驅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險」。其中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認為是觀察19大和未來數年走向的一個最重要的詞語。

 *     *     *

總體觀之,2017上半年中國語象在秋日大會前相對平靜。鉗口顯已奏效,4年來的一些「亮劍」口號,似暫時收斂:「敵對勢力」、「輿論鬥爭」、「陣地意識」均為冷詞;「敢於亮劍」也只是一個溫詞。以黨代大會報告為標誌的中共政治話語總詞庫,正面臨五年一度的更新。由夏而秋,透過持續的語象觀測,我們可以看到演變的端倪。

*作者為香港大學榮譽講師、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資料助理李憶、鄭鑫。本文原刊《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