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杰觀點:民國是資產或包袱?藍營的危機與重生

2017-07-11 07:10

? 人氣

第三、區分及比較藍營「暫不統、必反獨」與綠營「暫不獨、必反統」主張的差異,以及兩者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優劣利害:前者以憲法一中維持兩岸互信、官民皆通、和平發展等「台灣所需的現狀」,時機成熟再處理政治難題,傾向面對與協商。後者擱置法理獨立,但仍迴避兩岸主權宣示重疊的事實,堅持法理獨立為選項的權利,除了持續蹉跎台灣的發展、寄望美中交惡失衡來緩解自身無法應處的兩岸失和,只能續招致北京的框限及壓制,或採以卵擊石的對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四、民國與共和國之爭,不僅是物理力量之爭,更是體制道德性之爭。兩岸互動不僅止於有形「生計利益」計較,更取決於無形「價值思維」對接。在民主及本土化論述下成長的台灣青年,不是天然獨而是天然台。植基於本土視野的小確幸,若能權衡外部現實的宏觀形勢,兩者是完全可以結合的。兩岸的和平往來與互動,是成就及保障「天然台」生活的要素,而無須汙名化及窄化對「中國」的意象建構。建立客觀而務實的兩岸觀:對岸是威脅也是機會,台灣沒有與大陸對立或交惡的實力與動力。

第五、與其擔心大陸如何影響台灣,不如思考如何在大陸的政經發展與改革上,分享自身經驗、發揮影響力。事實上,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及法制建設,台灣提供大陸許多借鏡與參照。台灣的未來不該是以悲情割裂文化傳承的「去華化」過程,而是總結近70年的發展經驗,引領兩岸以中華文化為基底的繼受、反省和創新的過程。過去多數台灣先民越過黑水溝,乃是以根植大陸的典制禮俗將台灣從移墾社會轉變為文治社會的「近代化」過程。1895年起兩岸分合的歷史則是在分岔的「去殖民化」想望下,分別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兩岸華人社會現代化的取徑和經驗不同,成就與得失自是仁智互見,但必然是未來追求和解、創新共進的寶貴資產。

20世紀兩岸近代化與現代化的經驗,經過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幾番曲折,雙方皆嘗試過某種「去華化」的實驗,後果卻是社會失序甚或導致巨大動亂。21世紀的兩岸絕無可能在戰火中達成或維持彼此的「現代化」。富有繼承與開創華人多元文化與民主寶貴經驗的台灣,理應是兩岸攜手完成從「現代化」邁向「文明化」的借鏡與資產。以中華民國為法理載體的台灣,方是推動今後兩岸相和、相容、相親的唯一可靠平台。藍營應對此具有自信,重新引領民眾,才是真正對歷史與台灣負責。兩岸互動方能撥雲見日、柳暗花明!

*作者周志杰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共同作者高思博為21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