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平台牽線 沒有屋頂也能參與太陽能發電

2017-06-26 08:40

? 人氣

屋頂太小不受系統商青睞、錢太少買不起太陽能電廠?綠點能創利用網路平台,省去蓋電廠的溝通成本,把發電大事變成人人能做的「小事」。

尹俞歡/台北報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台灣,蓋太陽能電廠通常是系統商的工作。系統商為了節省溝通成本、讓利益極大化,通常偏好大面積、產權單純的土地或屋頂。2年前創立的綠點能創,則是反其道而行、專做小面積、小容量的太陽能電廠。綠點能創之所以選擇做別人不做的生意,除了是見到商機藍海,更有社會層面的考量。

綠點能創的創辦人之一陳惠萍,讀書時偶然接觸到太陽能產業,發現台灣雖然做為全球太陽能板生產大國,社會上的一般人卻很少和這些所謂的科技產品有任何關係。也因此政府雖然補助民間自設太陽能板,9年間卻只有100個家庭申請。

20170625-德國再生能源專題/翻轉吧!能源。綠點能創的創辦人之一陳惠萍。網路平台「陽光伏特家」。(尹俞歡攝)
綠點能創的創辦人之一陳惠萍在隨著法人機構下鄉宣導太陽能時,發現主婦、爺奶都相當踴躍參加,結束更每每有6成以上聽眾表示想裝太陽能板。(尹俞歡攝)

屋頂自建太陽能板 台灣人沒興趣?

光從數字來看,台灣人似乎對於屋頂自建太陽能板沒什麼興趣,但陳惠萍卻有完全不同的觀察。在隨著法人機構下鄉宣導太陽能時,她發現主婦、爺奶都相當踴躍參加,結束更每每有6成以上聽眾表示想裝太陽能板。此外,台灣的電價長期受政治力干預而偏低、又沒有納入發電相繼而來的外部成本,讓一般人沒有意識自己使用電力的代價;但隨著反核運動、巴黎協定等與能源、氣候相關的大小議題發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意識到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要將理念化為行動卻是困難重重。2009年承襲德國再生能源法案精神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上路,政府用高於一般電價的價格收購所有再生能源裝置所發的電。理論上,所有有意支持再生能源的人都應享有利益,但過了幾年市場上卻仍只有大型玩家進場。細究原因,陳惠萍發現,對多數系統商來說,要在幾百坪的工廠屋頂上蓋太陽能板,只需要跟一個老闆溝通就好;但要在一般的社區或大樓上興建,則還得經過數十位到數百位不等的住戶同意。為求獲利、節省溝通成本,大型系統商自然都只搶進寬敞的工廠、農舍屋頂。有民眾想自建,還被系統商「勸退」:「你的屋頂太小了,做了不賺錢!」

20170308-德國綠能專題,德國環境部(UBA)內屋頂的太陽能板。(顏麟宇攝)
對於大型系統商來說,利用寬敞的工廠、農舍屋頂設太陽能板,不僅獲利高,也節省溝通成本,因此,一般人想要參與太陽光電往往困難重重。德國聯邦環境局(UBA)屋頂的太陽能板。(顏麟宇攝)

「民眾的力量過去都被低估了,」陳惠萍直言,過去大家都在倡議、現實中卻缺乏實踐方式,如果能降低開發成本和參與門檻,就把「個人」重新拼回能源轉型的地圖中。

不能裝太陽能板 試試合資買太陽能電廠

2015年陳惠萍和夥伴馮嘯儒、鄧維侖創立綠點能創公司,推出網路平台「陽光伏特家」,任何有意願在自家屋頂上裝太陽能板的人,都能上網登錄屋頂資料,再由他們評估技術可行性和獲利狀況。

更甚者,平台還結合群眾募資機制,家中不適合裝太陽能板、或是居住外地的租屋族,能與陌生人「合資」購買太陽能電廠,往後20年則同樣能享有穩定的電費收益。「當一件事牽涉到集體利益,會讓每個人都難以抉擇;但我們把蓋電廠這件事個人化,然後創造集體獲利,大家再一起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