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的台灣高齡現象:不願認老、長照無感...商機看不到?

2020-09-09 09:50

? 人氣

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市場推出產品是否真正迎合高齡者需求?(黃麒珈攝)

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市場推出產品是否真正迎合高齡者需求?(黃麒珈攝)

你應該知道的是:少子化、高齡化固然是國安危機,但另一方面長照、老人需求明顯也未被滿足,仍是一大機會。

近年來「人口老化」、「少子高齡」、「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銀髮商機」、「銀光經濟」等詞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媒體拿出來大說特說,行業間的消長與消費行為改變已歷歷可見,如逐漸萎縮的婦產科及小兒科、玩具業、幼教產業、公告停招的院校系所,與逐漸興起的休閒旅遊、寵物業、宗教活動、健康照護等行業。在許多人都對銀髮商機上看兆元抱持樂觀期待時,市場依舊不慍不火,不若想像中的那般出現所謂「大爆發」的情形,反倒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和許多「早老」的國家相比,台灣的銀髮產業尚在萌芽階段,群居意識較西方國家強烈的華人世界,正處於從群居邁向獨居的過渡期,縱然有部分企業向高齡者為中心開始移轉,並開發「個人獨享」商品以滿足熟齡人士獨居生活需求,但協助高齡者追求個人自由與自我實現的商品與服務仍顯不足。市場之所以會呈現如此「半熟」的狀態,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1.開拓熟齡市場的迫切感不足

一直以來,市場上各種產品與服務,大多是主打青壯消費族群,訴求針對熟齡人士的產品及服務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多侷限於醫藥保健、醫材輔具方面。縱使大眾傳播媒體上經常出現台灣人口高齡化的新聞,但市場依舊「無感」,從人口統計數據上來看,熟齡族群需求的被忽略,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假若依據生命週期中個人所處的狀態重新進行年齡層的分群的話,則可劃分出0~18歲、19~25歲、2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等5種族群,其中0~18歲是被養育、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階段,沒有積蓄、沒有謀生能力,這個族群的消費活動大多是在26~55歲擔任家庭經濟支柱者的資助之下進行。而26~55歲族群不僅肩負著家庭經濟的重擔,也是消費購物行為中主要的決策者,自然成為業者所想極力迎合的消費客群。而19~25歲與56~65歲這兩個族群,前者是剛踏入社會,財富累積不豐,後者則是子女成年,買車、買房這種大開銷皆已清償,資產累積雄厚的狀態,雖然都是手頭較為寬裕的族群,但人口總數及占比也是相對較小的。

而本書所關注的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則是節節攀升,其中有幾個時間點值得留意:

  1. 2022年:是0~18歲與65歲以上人口占比交叉的時刻,65歲以上熟齡人口比0~18歲嬰幼兒與青少年更多的時刻。
  2. 2026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台灣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時刻,屆時每5個人當中就會有一位是熟齡人士。
  3. 2048年:是26~55歲與65歲以上人口占比交叉的時刻,65歲以上熟齡人口比開始比26~55歲經濟消費主力族群更多的時刻,而那時的熟齡人口占比確已達到33.97%,可說是每3人中就有一位是高齡者的程度,屆時想要不開發熟齡商機也難。因此當前社會大眾對高齡化欠缺警覺,對老化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不重視,自然也不會將熟齡市場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