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救疫災亂撒幣,何不振興臺灣經濟?

2020-05-27 07:10

? 人氣

觀光旅遊業慘狀令人髮指

總而言之,總紓困預算數字的一兆五百億元,看似很大的一塊餅,但實際剖析其構成會發現,真正紓救民眾紓救企業的份額比重都偏低;除了有7,000多億元專門撥給了大銀行專用,其他3,500多億元當中,另有約1,200億元給艱困企業,其他2,300多億元,可以專用為救觀光業、旅遊業之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坦白說,觀光業、旅遊業所受到當前疫情之衝擊,特別是一旦納為救濟對象者,之所以會產生困難,很大原因是政府造成的,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陸客不來,導致觀光旅遊業慘淡,其實觀光旅遊產業在疫情未發生之前就被糟蹋了。

陳時中23日率「防疫五月天」逛墾丁大街,身上穿的花襯衫與腳上木屐爆紅。(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疫後拚旅遊,中央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率「防疫五月天」逛墾丁大街,身上穿的花襯衫與腳上木屐爆紅。(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連一點紓救企業的意思都沒有

政府這次紓困的基本觀念很像2008年美國紓救世界金融海嘯衝擊的基本理念,2008年有個相當知名的口號是:「銀行大到不能倒」,因為銀行倒了,整個國家信用也就完了,後遺症更會是非常嚴重。2020年3月5日,美國聯準會(FED)首先宣布緊急降息四碼(1個百分點),並啟動7000億美金的大規模量化寬鬆(QE)計畫。美聯準會原本貨幣總發行祇有三兆五千億美元,七千億祇佔20%,其實比例不高。

回頭看臺灣,目前蔡政府的紓救藍圖,現行紓困預算中,有7,000多億給銀行,名義上是讓中小企業或家戶貸款紓困,紓困之後,倘若中小企業或家戶還不了款,其呆帳就得銀行完全吸收承擔,因此,現行紓困預算的重心,還是在搶救銀行。換句話說,7000多億元中,連一點紓救企業的意思都沒有。

因此必須質疑的是,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對臺灣經濟的傷害,金融業是唯一受損的行業嗎?還是金融業的損害導致臺灣經濟動盪?但其實我們現在的病徵不是這樣。所以為何要救銀行?為何獨厚銀行?從邏輯上看,這些錢是否真正治病?是否真正救人?而救銀行的目的到底是甚麼?是否藉這個時候,透過救濟銀行來進行五鬼搬運?這些問題都必須被檢視。

已經僵凍不化的經濟活力難以快速復正

從全球宏觀格局來看蔡政府及其他國家政府的紓困振興計畫方案,都是近視救助但遠視振興主力製造業為核心的戰略設計規劃,同時也認為整體經濟社會困阨難局,恐非一兩年內可以終了復正的「世界級」危殆事件。

當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在先進國家社會擴散時,人們普遍企盼,在一兩個月公權力剛性行動禁制的「封鎖」(Lockdown)抗疫政策措施雷厲風行後,各個主要經濟體能夠重新開放復正既有的自由市場經濟機制。因為在封鎖期間,社會經濟活動與工商企業營運,都被政府「絕對制約」而強迫進入「誘導昏迷」的僵凍不化狀態(an induced coma, stay intact),惟有在「封鎖解除」後才有可能再度次第恢復投入復工生產製造配銷、重新開市營運與復職復位上班上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