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一個現金紓困,藍綠各自表述

2020-04-17 07:30

? 人氣

為了現金紓困與否兩黨戰成一團。(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為了現金紓困與否兩黨戰成一團。(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國民黨立院黨團力推「現金紓困」,執政黨顯然無意理會,冷冷的回絕了;倒是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政府「紓困先發現金」的政績,儼然就是「一個現金紓困,藍綠各自表述」,不過,這兩種所謂的「現金紓困」形貌與對象確實非常不一樣,相同之處則是同樣存在浪費與政策混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民黨團主張以排富方式加發1000億元現金紓困,是根據課稅級距以上、再就超額存款房產進行排富,依照不同稅率等級(稅率越低發越多),每戶家庭可領取6000元到2萬元不等的紓困金,稅率30%以上不領,估計有600萬戶可領取、約1791萬人受惠,所需總預算約998億元。

這個版本在協商時已被拒,不過蔡英文在臉書上則宣傳民進黨的「現金紓困」,包括:補助受影響的企業,每月每名勞工最高20,000元共3個月;勞保投保24,000元以下的自營業者,每個月10,000元共3個月,而且是一次發30,000元。其它還有減班休息、受訓補貼等。她強調,這些都是政府的短期紓困方案,「有薪水、最實在,現金協助勞工 」。

在此之前,前總統馬英九等國民黨方面人士,已多次建議發放現金紓困,認為如酷碰券等「不符合民眾消費習慣」,認為現金紓困才是真正「看得到也吃得到」的方案。行政院也大力反駁,說當年馬英九時代為因應金融海嘯無差別發放「消費券」成效不彰,不想重蹈覆轍;行政院發言人在臉書發文說消費券「被多方證明成效不如預期,拿到錢的人在那一天很開心,但幾年後是否依然要面對633跳票的問題?」兩黨可說戰成一團。

其實,雙方都出現「張飛打岳飛」、理念混淆、把不同的政策目標「送作堆」亂扯一氣的問題。當年發放消費券的目的,是因金融海嘯讓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以不排富方式每人發3600元,且為避免民眾拿到錢就儲蓄不消費,所以不發現金改發有使用期限的消費券。

這個政策完全跟對民眾紓困無關,從頭到尾、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創造需求、拉抬經濟的政策。所以當各方戰作一團,還拿當年發消費券當正面或負面案例時,顯然全部搞混創造有效需求、提振經濟的政策目標,與對因受疫情衝擊而生活陷困境的勞工紓困的差別。

如果是紓困,當然是發現金為主,而不是要搭配多花錢才能使用的酷碰券;而且,既然名為紓困,對象當然是針對收入受疫情影響而減少的勞工。從這個觀點看,國民黨團提出針對家庭、且以稅率作為排富標準的議案,顯然理念非常混淆─過去稅率低的家庭,未必就受衝擊而收入減少,如果未受影響,為何政府要拿納稅人的錢發給他們「紓困金」?何困之有?

相反的是:即使稅率較高的家庭,也可能是受衝擊導致短期收入大減甚至全無,需要接受紓困家庭。國民黨拿稅率級距當排富標準,應該是為了顧及社會觀瞻─但貌似專業的表相下,卻是全然外行、未抓到重點。國民黨團似乎未注意到,在其規劃中可領6000元、稅率20%的家庭,其「淨所得」(減去各種扣除額之後的所得)是在121-242萬元之間,這代表其家庭所得更高,如此高所得家庭如果未受衝擊卻要領紓困金,到底有多大說服力?

雖然政院官員拿「633跳票」指消費券政策的錯誤,也是外行亂扯─兩者無因果關係,663跳票有內外更多可討論的因素,不過,民進黨的現金紓困對象,針對中低階勞工為主,至少不會如國民黨針對家庭的現金紓困一樣淪為不知所以然。不過,必須指出的是:這個紓困案同樣存在著許多過於浮濫、粗糙、浪費,讓不該獲利者獲得政府援助的問題。

例如,對勞工的各種現金紓困中,大部份都以身份別發放,而不是根據受疫情衝擊與否來發放;在觀光旅遊業幾乎停擺下,或許可假設遊覽車司機幾乎工作完全停擺,特別是自營者就無收入,因此給予每個月1萬元補貼;但計程車司機受到的影響顯然不同,同樣是每個月補貼1萬元,官員覺得適當嗎?再如對百萬名自營業者一律發放3萬元紓困金,也是全然不分受到影響程度的亂撒幣,單是此項目就要花300億元,官員確定值得嗎?

再如政府國有地的減租或減稅,同樣該對企業受到的影響有所分辨、決定是否降租、降稅,而不是粗糙又不負責的「一律降租」;這種作法,外界就看到租用國有地的綠電業跟著受惠的奇特景象。坦白說,綠電業者並未受疫情衝擊,甚至因其擁有政府的保證收購價格,對景氣變動是「免疫」,政府給其降租,合理嗎?

政府能把紓困與振興經濟的對象、時程分清楚,減少無謂的浪費彈藥,值得肯定。但必須再三強調的是:所有的紓困補貼經費,每一分每一毛都來自國庫,也就是來自納稅人,而且與融資要還錢不同,這些補貼是「有去無回」,因此政府一定要珍惜、謹慎的使用,遺憾的是其中仍存在太多的浪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