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博觀點:連假出遊是民眾公德心不足嗎?

2020-04-12 06:20

? 人氣

清明連假風景區爆人潮,中央防疫中心採取人流管制。圖為台北市兒童樂園清明連假人潮,相較疫前較為稀少。(顏麟宇攝)

清明連假風景區爆人潮,中央防疫中心採取人流管制。圖為台北市兒童樂園清明連假人潮,相較疫前較為稀少。(顏麟宇攝)

政府最近很威,挾防疫有成,公權力大增,民主制衡力度大減,連許多侵害個人自由,法源又不明的行政措施,社會大眾也「順時中」姑且忍耐。但是不只如此,政府似乎自認站上道德制高點,可以「作之君,作之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清明連假,觀光人潮湧現,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4月4日對11處景點緊急發佈「國家級警報」,行政院大員並專程南下前進指揮,事後將整件事定調為民眾公德心不足,無法自律,進而放話自律不行就他律,威脅取消五一連假,儼然老師管教學生的姿態。筆者不敏,卻要做一下「逆時中」的學生,為連假出遊説句話,向「大有為政府」討教個說法。

一般所謂發揮公德心的意義在於:由個人的舉手之勞,消除個別行為加總的社會成本。幾個關於公德心常見的實例:如演唱會後的不留垃圾;隨手關水關燈;這次事件連假忍耐不出遊,避免群聚減輕醫療負擔,看起來像是同理可證,但是有一個關鍵前提必須予以區別,演唱會觀眾本就「有義務」不丟垃圾以免滿地垃圾,隨手關水關燈則不然,這些行為不算是第三人的義務,因此若有人採取行動為社會節約,自然是善行而值得讚美。那麼忍耐不出遊是哪一種?判斷標準其實就憑「事前」政府一句話,政府若連假前告訴民眾因為防疫的緣故應避免出遊,那麼大家就有義務避免出遊。但因為民眾無法估計個體的出遊,加總後究竟會帶來多大規模的社會成本(防疫)。民眾有無義務,就看政府事前告訴大家該怎麼做。換言之,政府的判斷就是最後的權威,不容爭辯和質疑,防疫和緊急狀態下的公權力就是如此,舉世皆然。標準既明,那我們不妨進一步看看,萬民仰望的政府放假前給我們什麼指示。

首先,做為中樞的疫情指揮中心並未對於連假期間出遊,有任何的管制或呼籲;其次,掌握有各項交通運輸訂票狀況的交通部,不只加班輸運,交通部長還將蘇花改速限調高,以加大運量因應旅客;至於景點所在的地方首長們,臺南市長黃偉哲早在3月28日,就在臉書強調「臺南鄉野療癒玩法」,歡迎民眾在清明連假來臺南旅遊,緩解疫情鬱悶的氣氛;屏東縣長潘孟安於4月1日更在臉書po影片,喊出「連假不能出國,搭機來屏東」的觀光宣傳!以上政府要員們的態度,不但是知道人潮鴻鵠將至,並且心嚮往之、鼓勵之,相信政府安排連假出門走走的民眾,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事後整件事就像政府引蛇出洞,大家只能自嘆所信非人

以上雖近笑話,筆者相信政府倒不是故意愚弄民眾,而是首尾兩端,既擔心疫情,又不能決斷犧牲地方觀光財,否則從飯店訂房,鐵公路流量,諸多跡象都足以「事前」預料,連假許多景點,人潮必然爆量,但是政府事前能決斷而不決斷,直到4月4日發現苗頭不對,時機已晚。「事後」再歸責民眾公德心不足缺少自律,甚至親政府的媒體和網路言論帶風向痛斥出遊民眾,政府再拿出訓導主任的臉孔,要教育系統要求家長全面填報連假行程,整個過程只能說政府「吃人夠夠」!

因此雖說官字兩個口,民不與官鬥,尤其防疫期間更是如此,但是筆者仍然忍不住提筆,就當做為身在瘟疫蔓延時的我們,記下個故事。

*作者為行政院前政務委員、世新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