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蔣介石是臺獨教父嗎?

2017-04-09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看到今天蔡正元,洪秀柱之流對中共卑躬屈膝的態度,蔣介石若地下有知,一定拍案而起。(資料照,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認為,看到今天蔡正元,洪秀柱之流對中共卑躬屈膝的態度,蔣介石若地下有知,一定拍案而起。(資料照,時報出版提供)

4月5日是蔣介石逝世紀念日,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提出,國民黨公職回應228事件的標準答案是,「蔣介石不是殺人兇手,是保衛臺灣的老兵、捍衛中華民族的戰士」,任何違背標準答案的人都不夠資格擔任黨公職,「黨中央的立場明確、堅定、不容挑戰!」蔣介石的歷史定位是歷史學者們的工作,現在國史館還有大量蔣檔尚未公佈,要對蔣作公正的,完整的研究還有困難,蔡正元不知道根據什麼代表國民黨給蔣介石的歷史定位提供標準答案,實在很可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中華民國在臺灣」歷史形塑過程中,蔣介石的確是個保衛臺灣的老兵,堅定地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併吞臺灣的企圖。1948年11月23日,蔣介石就與蔣經國商量,決定放棄在大陸的基業,到臺灣重起爐灶,建立反共基地,一方面因為地緣政治上靠近美日,遠離蘇俄,另一方面因為臺灣沒有本地軍閥,且臺共力量不強。不久,他就讓蔣經國運送上海的金、銀到臺灣,又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1949年6月,蔣介石剛到臺灣,就指導陳誠進行新臺幣改革和減租,實施軍事戒嚴和清除臺共。當時陳誠與蔣介石密切配合,在臺灣實行的措施都是蔣介石親自批准和指導的。1949年6月18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臺灣主權與法律問題,英,美恐我不能固守臺灣,為共匪奪取,而入於俄國勢力範圍,使其西太平洋海島防線發生缺口,亟謀由我交還美國管理。」因此,他決心「死守臺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天職,決不能交還盟國。」但如果美國願「助我力量,共同防衛,則不拒決,並示歡迎之意。」蔣介石當時清楚認識到臺灣主權歸屬有法律爭議,英美可能推動託管臺灣,但他不願交還盟國,卻歡迎美國與他共同防衛。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配圖。民40.5.2 蔣公接見美軍顧問團蔡斯少特。(遠足文化提供)
作者認為,「中華民國在臺灣」歷史形塑過程中,蔣介石的確是個保衛臺灣的老兵,堅定地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併吞臺灣的企圖。(資料照,遠足文化提供)

1949年12月15日,蔣介石定居臺灣不久,就直接向杜魯門總統發電報要求全面援助,同日,為了取悅美國,還派留學美國的吳國禎代替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然而,1950年1月初,為了與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正常外交關係,杜魯門和艾奇遜國務卿正式聲明美國不會軍援臺灣。於是,蔣介石轉而大力遊說美國軍方和國會來改變杜魯門對臺政策。蔣介石三次派他的顧問柯克海軍上將去東京面見麥克阿瑟,請求麥帥來共同保衛臺灣。他甚至在1950年5月下旬,通過朋友向杜魯門傳信,表示如果杜魯門能派麥帥來管理和保衛臺灣,他自己願意讓位。

1950年6月25日,史達林和毛澤東支持的北韓進攻南韓,此舉讓美國不得不馬上採取行動,27日,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明確了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奪取臺灣的政策。杜魯門提出「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杜魯門提出「臺海中立化政策」和「臺灣地位未定論」,修改了他自己1950年1月5日發表的關於尊重中華民國對臺灣行政管理的聲明。蔣介石雖然口頭反對杜魯門的「臺灣地位未定論」,但為了臺灣安全,他不得不接受美國與中華民國在軍事與外交上實質「共同管理臺灣」。

1954年9月,毛澤東發動第一次臺海危機,作為他不斷革命的一環,以阻止美國與臺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9月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來臺北與蔣介石會談。蔣要求立即締約,並主動表示,沒有美國的同意,他不會實行反攻大陸。1954年11月2日,外交部長葉公超與杜勒斯開始在華府會談《共同防禦條約》細節,臺方主張條約適用範圍應包括臺澎金馬在內,美國則堅持只包括臺灣島及澎湖,美國不願為保衛外島而戰,但也不願看到中共以武力攻取外島;臺方再三保證,除有限的自衛外,國軍對中國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必先取得美國同意,雙方對大原則很快達成協議。難怪杜勒斯當時告訴英國外相艾登,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會把臺灣和大陸分開來,隨著時間進展,會使雙方可以接受「兩個中國」,而且兩者都可能成為聯合國成員。林孝庭教授認為,《共同防禦條約》使雙方結為正式的軍事盟邦,這個重要條約讓蔣介石在臺灣,獲得了堅實的安全與外交基礎,然而無論國民黨人士喜歡與否,此條約的內容、精神與適用範圍,讓國民黨所宣稱代表的中華民國僅局限於臺灣一隅的格局,逐步永久化與固定化。

1958年10月21日,第二次臺海危機發生後,杜勒斯來臺灣與蔣介石磋商,兩人在臺北發表歷史性的「聯合公報」。在公報中,杜勒斯因「金馬與臺澎防務有密切關聯」而作公開協防承諾,同時警告中國不要再做出挑釁的動作;蔣介石則首次宣示「光復大陸主要武器為三民主義之實施,不憑藉武力為反攻復國之主要途逕」,實際上放棄武力反攻國策。

據說,蔣介石晚年常盯著巨大的地球儀。
蔣介石晚年試圖改變中華民國國家戰略,逐漸在心態上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前景和外交安排,他明確地把臺灣的國防戰略從反攻大陸的進攻戰略調整為保衛臺灣的防守戰略。(資料照,多維新聞網提供)

 

蔣介石晚年試圖改變中華民國國家戰略,逐漸在心態上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前景和外交安排,他明確地把臺灣的國防戰略從反攻大陸的進攻戰略調整為保衛臺灣的防守戰略,希望中華民國能偏安於臺灣一隅。1969年8月3日,蔣介石接見美國國務卿羅吉斯,羅吉斯問及,中華民國是否欲進攻大陸?蔣坦白地回答:「吾人目前甚至尚無自衛之能力。... 共匪一旦向我進攻,吾人無法維持二、三日之戰力」。 當時臺灣防衛力量非常薄弱,蔣介石高喊「反攻大陸」,實際上唱的是虛張聲勢的「空城計」。1969年12月8日,蔣介石聽取美國中央情報局解放軍導彈發展報告後寫道:「匪中程導彈至此程度,不僅對我軍事戰略與方針應重新變更,而且對我外交政策亦有重新考慮與決策。」他在重新思考軍事戰略與外交政策後,1970年1月4日,指示國防部長黃杰,參謀總長高魁元兩個月內完成「擎天部隊」案,即「反空降作戰標準規定」。1971年1月19日,蔣介石上午主持軍事會議備戰報告,下午再次聽取美國中央情報局「匪導向飛彈與飛機進步」的報告。蔣在日記中寫道:「現在建軍備戰之計劃與實施工作均以自立自主為本,自有獨立作戰生存發展之道,切勿有依賴他人為求存之念。」蔣介石晚年,為臺灣的國防安全,殫精竭慮。

1971年夏秋,蔣介石為了確保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對美國一再退讓和遷就,同意「雙重代表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安理會席位,但這為時已晚。尼克森為了早日結束越戰而秘密改變對臺政策,不顧蔣介石的妥協,放棄實施「兩個中國」政策的機會,封殺了臺灣的外交空間,直接導致臺灣被驅趕出聯合國。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後,面對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的致命威脅,為了確保臺澎金馬不落入中國之手,蔣介石開始考量「一中一臺」的可能性。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在1971年11月15日找季辛吉談「兩個中國」的長遠關係。沈劍虹問季辛吉,那五年後臺灣是否有獨立分離的地位?臺灣的地位是否改變?季辛吉說,可能發生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臺北與北京談判;第二種情況是臺灣日益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地位。還有一種情況是中國大陸爆發內戰,臺灣以後與其中一個派系結盟。面對難測的變局,沈劍虹問季辛吉,現在中華民國應該怎麼辦,要更加努力或坐以待變?季辛吉回應「你們有什麼選擇?」依他的見解,中華民國不應倉促採取行動,「任何會發生的事將是很緩慢的發生」,中華民國如果為避免死亡而自殺,那是很愚昧的事情。沈劍虹追問,季辛吉是否看到「死亡」即將來臨?季辛吉回答:沒有。依他的判斷,如果中華民國自己堅定,情勢會有急劇改變。沈劍虹是兩蔣的親信,他不可能未經授權而去找季辛吉談這麼敏感的問題

在沈劍虹見季辛吉之後不久,國民黨中常會連續討論臺灣的前途和外交戰略。11月10日,蔣介石警告國民黨中常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日和約將來亦未始無片面廢約之可能。」但他說,「當前最切要者:一為我基地防務之鞏固,一為必須注視敵人內訌之演變。」與蔣經國關係密切的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在11月底又主動找美國大使馬康衛密談。楊說他向蔣介石提出的救臺灣策略是:第一,發表聲明,宣佈在臺灣的政府與北京的政府毫無關係;第二,此項聲明應以新的政府名稱,即「中華臺灣共和國」名義發表;第三,聲明應指出,此項名稱所用的「中華」沒有政治意涵,只作通稱,標示臺灣的居民是漢人族群,有如「阿拉伯」國家在其國家名稱前加「阿拉伯」一樣;第四,在作此宣佈後,應即凍結憲法,解散國會,改成國會一院制,國會議員三分之二歸臺灣人;第五,進行公民投票決定臺灣未來地位。楊說,高層有葉公超、蔣彥士認同這種想法,張群、嚴家淦、張寶樹和黃少谷對這種想法也持開放態度。馬康衛立即將此「最高機密」報告美國國務院,但似乎沒得到國務院回應。

面對美國對臺政策天翻地覆的轉變,1971年10月27日,蔣經國代表蔣介石召見國軍高層,指示「今後作戰一切以防守為著眼,關於反攻大陸的措施不必做太多的準備。」這是1949年後兩蔣對國軍軍事戰略的第一次公開轉變。12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說,「今後打破尼丑險惡陰謀之道。第一,接受連任下屆總統,團結內部。第二,加強軍事與國防科學,力求獨立自保而已。」所以,蔣對臺灣前途的戰略定位很清楚,就是「獨立自保而已」。12月31日,蔣介石終於決定「反攻戰略重新部署,計畫與行動完全變更。此一自立自保,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靜制動之戰略,至為重要。」至此,蔣介石明確放棄了「反攻復國」的舊國策,而確立「獨立自保」的新戰略,可是臺灣民眾並不知道這一變化。

1972年7月22日午後,蔣介石心臟病發作,出現心肌梗塞,從此不再視事,臺灣逐漸進入蔣經國時代。8月24日,沈劍虹又去找季辛吉,再次拋出中華民國「獨立」的概念,他說,有些中華民國的友邦說,我們應該成為獨立國家。季辛吉一聽問題嚴重,立刻施以緩兵之計,宣稱他不認為需要如此。在美國大選後,事情會改變。臺灣那樣做會在美國造成極大問題。是他的話,他寧可等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改變立場,中、蘇可能爆發戰爭。沈劍虹安慰他說:「我們一向保持安靜,從來不洩密。即便是情況很惡劣,我們也保持安靜。」沈劍虹與楊西崑的這些談話恐怕不只是他們個人的意思,而是兩蔣授意的非正式試探,但美國不願幫忙,因為季辛吉已經向周恩來秘密承諾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方案,也不支持「臺灣獨立運動」,而沒有美國的明確支持,兩蔣就不敢宣佈「中華臺灣共和國」獨立。

蔣介石曾經深信尼克森要扶植臺獨勢力殺害其父子,出賣臺灣給中共。他在日記中常常罵美國借刀殺人,使各國反共領袖無法生存,他認為彭明敏就是美國借刀殺人的陰謀。但是,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後,面對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致命威脅,只要能保衛臺澎金馬不落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手,蔣介石還是願意考量「一中一臺」的方案。蔣介石反對臺獨,只是擔心他在臺灣統治的合法性,害怕臺獨力量被美國利用,成為除去其父子的工具。雖然擔憂統治的合法性,但事在人為,如果是他自己領導的臺灣獨立,則另當別論,所以,儘管有心理障礙,在萬不得已時,蔣介石並不完全排斥自己宣布臺灣獨立的可能性。蔣介石在晚年,堅持臺灣的事實獨立,放棄了要求各國必須在「兩個中國」之間做選擇,他接受讓兩者都加入聯合國。但是,再有創意的外交策略也未必抵擋得了尼克森、季辛吉帶來的震撼。後來,在美國的反對之下,蔣介石已經無力推動「中華臺灣共和國」獨立了,蔣介石是一個現實主義領導人,他懂得在關鍵時刻退讓。蔣介石逝世42年,臺灣人民仍然在追求臺灣的「獨立自保而已」。不過,看到今天蔡正元,洪秀柱之流對中共卑躬屈膝的態度,蔣介石若地下有知,一定拍案而起。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