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油價再次成美俄對打的武器

2020-03-11 06:20

? 人氣

油價再次成為強權互打的武器,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美聯社)

油價再次成為強權互打的武器,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美聯社)

本周一國際油價單日暴跌30%,雖然之後跌幅收斂,但30趴這個數字還是嚇壞了所有人。再一次,油價成為各國博弈的武器,這應該是另外一場精采可期的大國博弈起手式,拿張板凳慢慢看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贖罪日戰爭開啟油價當武器之先河

油價第一次讓人印象深刻、影響層面廣泛的作為國家間博弈的武器,應該是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起因是中東國家在贖罪日戰爭爆發後,先是以漲價、減產懲罰對手以色列與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主要就是指美國),但效果不彰,終而對歐美祭出更嚴厲的禁運措施,讓石油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近12美元,歐美日的經濟為此衰退3-7%不等,代價高昂。這就是第1次能源危機。

在此之後,雖然在1979年伊朗革命後有第2次能源危機,1990年又有海灣戰爭的第3次能源危機,但都屬因地緣政治因素導致中東緊張、影響供需,進而帶動油價,與第1次能源危機直接拿油價「當武器」不盡相同。

倒是1980年代,美國逼著沙國大幅增產、拉低油價、打擊蘇聯,被視為另一場油價戰爭。蘇聯是產油大國,伊朗革命讓油價2年就從15美元漲到39美元,

蘇聯靠賣油支撐,美國拉低油價拖垮對手

油價上漲對蘇聯國家與政府財政幫助大,但接著美國藉著要沙國增產─而且幅度非常驚人,從每日出口不到200萬桶增到600萬再到900萬,其它產油國紛紛增產,把油價拉低到20美元,蘇聯的石油出口收益大減,加上騙過蘇聯的星戰計劃等,最終把蘇聯拖垮。

這應該算是另外一次石油戰爭,這次是美國拿油價當武器,打擊主要對手蘇聯,而且贏得最後勝利。

再來拿油價當武器,雖然已有經濟戰爭的成份,但還是以地緣政治為主要考量。最顯著的就是2014年底的全球油價大戰。當年6月油價還有110美元,12月就跌破60美元,等於直接對半砍。價格崩跌雖然找得出各種堂而皇之的供需因素解釋,但真正的原因是沙國要用增產拉低價格,把美國的頁岩油「擠出市場」。

一箭三鵰,低油價同時重創伊、俄、委3國

美國一直被視為石油淨進口國,但實際上美國石油產量不小,只是用得更多罷了。近年發展出頁岩油開發技術,讓美國石油產量直線增加,2014年已超過每日900萬桶,接近沙國與俄羅斯這兩個世界第一、二大產油國的產量。但頁岩油開採成本較高,油價太低的話就無開採價值,頁岩油公司更會因此倒閉,因此沙國增產、壓低油價就是要打擊美國的頁岩油。

外界眼中,沙國向來惟美國馬首是瞻,豈能亦豈敢如此打擊美國頁岩油?原因還是與地緣政治有關。美國經濟雖然會因此承受一定的代價,但以美國經濟的體質與量體,足以承受;但低油價可打擊敵人,包括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等老美眼中的流氓國家、惡棍,從國家出口到政府財政,少則5成、多則9成是靠出口原油收入,低油價對其傷害特別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