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換將停損損更損─十二年國教何去何從(上)

2014-09-05 05:15

? 人氣

馬政府六年換了四位教育部長,推動十二年國教民怨卻愈積愈深,新科教長吳思華能解決得了這個濕手山芋嗎?(吳逸驊攝)

馬政府六年換了四位教育部長,推動十二年國教民怨卻愈積愈深,新科教長吳思華能解決得了這個濕手山芋嗎?(吳逸驊攝)

抽刀斷水水更流,換將停損損更損。馬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六年換了四任教育部長,民怨卻越積越重,十二年國教何去何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正式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實施不到半年,幾項指標性的預期效益,包括舒緩升學壓力,就近入學,以及適性揚才等目標,幾乎都跳了票。教育部前任部長蔣偉寧,形式上,是為了論文風波請辭下台;實際上,則和十二年國教引發高度民怨脫不了關係。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亡羊補牢,又提出新的免試和特招對策,但結果也可能是抽刀斷水、治絲益棼,受傷害的可能又是每年二十多萬名國中畢業生。

中華民國教育史上,成功的國教改革,首推民國57年開始推行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在那個經費和各項資源都嚴重不足的環境下,將我國的國民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為九年,而且真正做到免試、免學費,消弭了國小學生升初中(九年國教前沒有「國民中學」)的惡補壓力,還給國小學童一個快樂的學習童年,也提高了台灣的教育水準。

九年國教之後,還稱得上成功的國教改革,應屬郭為藩在教育部長任內推行的「十年國教」(「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標」的簡稱),這項方案是二年的技藝教育課程,於國三開辦「技藝教育班」,國中畢業後再直升由高中職開辦的「延教班」,就讀一年。延教班免試、免學費,雖非全面實施,但對當時國中畢業後不升學也不就業的學生,尤其是學習弱勢的學生而言,在適性揚才方面,發揮了極高的效益。

多年前,我曾到新北高工(當時是國立海山高工),採訪過一名延教班汽修科的學生。那時他說,參加國中基測的量尺總分只有五十分,若非國三時參加技藝班,怎麼可能進得了國立高工就讀汽修科?他對汽車修護很有興趣,上課也非常認真,所以課業表現很好,那年他代表海山高工參加全國汽修技能競賽,整個人鬥志高昂,對未來懷抱滿滿憧憬。

如果沒有延教班,這名學生應該是基測分發入學體制下的犧牲品,因為基測只考國、英、數、社會、自然等學科,即使是重視技能的高職,主要也是依據基測成績分發入學。基測五十分,怎麼可能分發進入國立海山高工汽修科?他還能有什麼適性揚才的機會?

為什麼在評論十二年國教的文章裡面,要提到上述兩個國教改革呢?因為國教之所以稱為國教,最基本的就是要能做到免試和免學費。免試的主要目的是要消弭升學壓力;免學費的意義是實踐教育機會均等。除了免試、免學費之外,國教還應該發揮適性揚才的的效益,也應該讓孩子都能就近進入優質的社區高中職。可是十二年國教在這些方面做得都很有瑕疵。

就免試和舒緩升學壓力這方面來說,十二年國教實施之際,雖然入學機會率已超過100%,但各地區高中職的質量,分佈得並不均衡,因此無法像國小和國中一樣,實施單一學區制。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入學採大學區制,將全國區分為十五個就學區,幾個都會區型的就學區,因有高度競爭的傳統明星高中,使得「真正免試」變成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在免式的各項比序中,增加了會考成績的比序;此外,為了化解明星高中恐被消滅的爭議,又設計了特色高中聯合招生。

免試入學不但要考試,而且考得比先前的基本學力測驗更多、更難(基測命題的難易度是中間偏易,會考是難易適中,特招是中間偏難),學生補習情況更嚴重,整個升學考試的時程拉得更長,升學壓力更大。這樣的亂象,是教育部在設計十二年國教各項配套措施時,始料未及的嗎?不論是始料未及或開始就預料到了,主管官員都要負很大的責任。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台灣教育的通病。首屆十二年國教引發最大民怨的,就是免試和特招時程拉得太長,學生的升學壓力不減反增,為了化解這個問題,在新任部長吳思華的領導下,教育部又提出新的對策,明年的免試和特招要同時分發,而且不再辦理二免和續招。這樣的作法,似乎又將免試入學改回基測分發入學的老路子了。傾全國之力開辦的十二年國教,結果變成這樣,接下來的路還要怎麼走下去?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