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昨天的日本,眼下的中國

2014-05-04 13:11

? 人氣

2001年,為回應當時臺灣社會對「核四」的爭議,臺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報告中公佈了一份《「核四疑慮」問與答》。其中對質疑「為何不採用水力、風力、太陽能等能源發電?」的回應是天然條件受局限:臺灣除少數海岸島嶼外,風力資源十分有限。而太陽能方面,又受限於有限土地面積,不能大面積鋪太陽能板(其實屋頂、牆面都可以應用)。而這些「局限」,對中國大陸而言,卻完全可以轉化成開發「在地」再生資源的提示——臺灣沒有的天然條件,大陸都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需要的大片土地,在廣袤內地根本不是問題,而風電在全球市場更有每增長一倍成本就下降15%的優勢。臺灣社區營造(communitydevelopment)經驗中的「在地性延續」模式,則可以作為善用太陽能的借鑒:在發展農林牧為主的二三線小城市建設小型太陽能電站,城區內部用電就能自給自足。類似的技術當然還有氫能發電,因為燃料電池(fuel cell)的發電效率在各種發電方法中最高,水原料又不會帶來污染,屬於理想的再生能源。

雖然通過應有這些技術去全然取代核能,聽上去遙遙無期「不切實際」,但如果我們的思考目標是以減少對核電這個大系統的依賴為前提,那麼每減少一分,就多爭取到一分生存空間上的可能性。假如用再生能源能減少四分之一乃至一半的核能依賴,我們就相應多了四分之一甚至一半的Alternative living…….至少這些,是我們能做的事。

謹以村上春樹的句子作尾:「在這個集體動員的大行動中,像我們這些以文字為職業的人,也有我們能做的事。」

*作者為香港媒體人/文化評論人(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http://goo.gl/lqFVlu,責任編輯:賈嘉)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