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為何黨主席選舉要納入民調?

2017-02-24 06:20

? 人氣

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提出黨主席選舉納入民調,有值得參考之處。(甘岱民攝)

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提出黨主席選舉納入民調,有值得參考之處。(甘岱民攝)

由於日前爆發的「人頭黨員事件」,國民黨主席參選人之一的郝龍斌即倡議將黨主席選舉由當前的黨員投票改為黨員投票+民調,除了讓非黨員的藍營支持者可以對黨主席選舉表達意見外,亦可以使得黨主席具有全民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郝的改革倡議,卻受到其他黨主席參選人的批評。吳敦義表示,全民調不可行,因為民進黨的人會灌票,選出一個夢寐以求的對手,前年總統大選初選已經嘗過苦果(指選出洪秀柱);韓國瑜則認為,黨員選黨主席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能全民調,並且表示人頭黨員問題要治本解決,不要拿另外的爭議來解決。不過事實上,韓吳兩人都誤解了郝的倡議,因為郝並未表示要採全民調,而是黨員+民調的混合制,所以說,兩人對郝的批評有失準之處。

不過採取黨員+民調的混合制,是否就能解決人頭黨員的爭議?納入民調的用意為何?本文接下來就會首先介紹國、民兩黨在黨職和公職提名上的選舉方式;進而分析黨員投票和民調分別的優缺利弊;回答上述的兩個問題,做出總結。

一、黨職、公職如何選舉?

一般而言,政黨的內部選舉可以分為兩類:黨職和公職提名。前者競選的是黨內職務;後者則是競選代表黨內參加外部選舉的資格。兩者的選舉方式,依據不同政黨會有所不同。

在黨職選舉,國、民兩黨的各項黨職基本都採取全黨員投票,不納入民調;在公職提名選舉,國民黨的總統、地方首長、區域立委、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採黨員投票(30%)+民調(70%)的混合制。民進黨的總統、區域立委、地方首長、直轄市議員由民調(100%)產生;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的提名辦法由相關地方黨部訂定。不過從相關新聞來看,亦可推估大體採取民調而非黨員投票。

這也就是說,雖然兩黨的選舉方式略有不同,不過在黨職部分都僅採黨員而不納民調,在公職部分才有可能採納民調,無論是國民黨偏民調的混合制,還是民進黨的全民調制。

而導致黨職、公職提名方式並不相同的原因,就在於兩者在本質上的不同。雖然兩者都屬於內部選舉,不過後者的目的卻是在於贏得外部選舉。而外部選舉的選民,就不僅有黨內成員,亦包含其他立場的群眾。所以說,為使得黨內選舉能產生能贏得外部選舉的參選人,就必須採納外部民調。否則就可能提名出,黨員喜好,但多數群眾不喜好,無法在外部選舉勝出的當選人。

二、黨員投票和民意調查的優缺利弊

從民主制度的設計來看,選舉制度與責任政治環環相扣。這也就是說,經選舉產生的當選人,須向其選民負責。從此來看,經黨員投票產生的黨職當選人,其負責對象就是該黨黨員。那為何郝龍斌要倡議在黨主席選舉中納入民調呢?這即須從黨員投票和民意調查各自的優缺利弊說起。

若在政黨內部之選舉,採黨員投票,則會使得黨職參選人較貼近黨員,因選舉之勝敗全由黨員決定。這也連帶使得當選人較會去呈現黨意。而由於投票人具資格限定、封閉性,也使得敵營較難上下其手,操控選情;民意調查則由於其外部性,因此可以使得黨職參選人必須貼近民意,才能提高獲選機會。這也連帶使得,若採取民調,則較不會出現黨內人氣高,但難以在外部選舉獲選的參選人。而採取民調,亦能避免人頭黨員的影響。

而黨員投票之優點,即為民調之缺點;反之,黨員投票之缺點,亦為民調之優點。因此黨員投票之缺點就在於,由於當選人須貼近黨意,即可能偏離民意,產生黨內人氣雖看,但外部選舉能力差的當選人。並且,由於勝選與否由黨員決定,因此就更有利益去製造人頭黨員,尤其在入黨門檻低、或是黨員基數較少時;而民意調查之缺點在於,當選人必須貼近民意,來吸引外界支持,然而其職務負責對象卻又是黨員,這也使得黨員的利益和意念無法被呈現和反應。敵營可能灌票給對己有利的參選人。

黨員投票與民意調查的優缺比較表。
黨員投票與民意調查的優缺比較表。

三、黨職選舉為何要納入民調?

承如前述,納入民調最主要的用意就在於,產生較具外部選舉能力的參選人。那為何郝龍斌會倡議,本毋須進行外部選舉的黨主席之爭,要納入民調呢?這即根源自國民黨的歷史遺緒和制度結構,使得其黨主席擁有極大的權限。並且造成,誰取得黨主席大位就很有可能得以藉此挑戰總統大位的結果。而從具體例證來看,國民黨在開放黨主席直選後,包含補選,共計5次,其中有3人因而藉此挑戰總統大位;反之,民進黨在主席直選後,雖亦有5次,不過卻僅有1人因此藉此挑戰總統大位。從此來看,國民黨主席確有其特殊性。而除前述所說,掌握可觀制度權限外,國民黨主席較民進黨主席能挑戰總統大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即在於其任期為4年,必然涵蓋總統大選;民進黨則僅2年,不必然涵蓋總統大選。

圖示

(註1:馬英九雖因特別費案遭起訴,於2007年提前辭去黨主席,不過馬在2005年取得黨主席勝選,絕對是其得以在2007年挑戰總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繼任之主席吳伯雄和秘書長吳敦義亦為馬的親密盟友。顧將馬計入列表。)

(註2:蘇貞昌雖於2008年挑戰總統大位,不過其僅在2005年擔任不到1年的直選黨主席,在2005年卸任後至2008年選前亦歷任5任黨主席,包含1任直選黨主席,可見蘇並非是藉由黨主席來挑戰總統大位,顧不計入。)

所以說,雖然國民黨主席屬於黨內職務,然由於其特殊性,相當可能得以藉此挑戰總統大選因此如果選出的黨主席缺少外部選舉能力,就相當可能產生缺少外部選舉能力的總統參選人。所以說,在黨主席仍擁有龐大制度權限和4年任期的現狀下,國民黨主席亦應具外部選舉能力。

另一方面,除因國民黨主席的特殊性,應納入民調外。長久以來,人頭黨員爭議,也是必須考量納入民調的原因,這即是郝龍斌最初拋出這項改革倡議的原因。因為納入民調,雖然確實無法治本,不過卻可以降低人頭黨員的影響,即使無法避免人頭黨員出現,但可能避免人頭黨員影響選舉的最終結果。

至於治本問題,這即涉及到入黨門檻、入黨審核權,甚至是政黨屬性(列寧式政黨)的問題。舉例來說,人頭黨員並非國民黨所有,民進黨亦時有發生。不過人頭黨員爭議會延燒到黨中央,讓陰謀論喧囂塵上,其問題就在於,國民黨中央對於審查新黨員入黨有最終審核權,並非民進黨般,由各地方黨部成立的委員會決定。因此這就給予現任者,即使無心,亦存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藉由審核黨員,來為其連任鋪路。因此在瓜田李下的道理之下,更應建立起妥當的制度,來為現任者避嫌。

所以說,在一方面採納民調,減少人頭黨員影響之外,亦應改革有一人、一派能掌握審核新黨員入黨的現有制度。並且提高入黨門檻,提高人頭黨員入黨的難度,從而減少其數量,避免其影響選舉的終局結果。總地來說,就是建立制度,採取多管齊下的辦法,對人頭黨員問題治標治本。

四、結論:避免爭議、凝聚力量,從納民調開始

至於郝龍斌倡議採納民調,是否如同吳敦義所說,會使得綠營灌票給對己有利的參選人,導致黨內無法推出最有外部選舉能力的當選人?這事實上是多慮了。其一,當初洪會出線,並非由於綠營灌票,而是其為當時唯一有過門檻的參選人;其二,民調在設計上,無論是採取高度排綠還是低度排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掉綠營灌票,導致終局結果改變的情形,尤其是高度排綠;其三,郝龍斌的倡議是採取混合制,也就是黨員投票和民意調查並行,因此若民調權重不過分高,綠營都相當難藉由民調灌票來影響選舉的終局結果,尤其在採取排綠民調的情況下更加如此,即使僅是低度排綠。

總結來說,郝龍斌的倡議有其道理,而非批評者所論。因為在黨主席選舉中採取民調和黨員投票併行的混合制,即可以在讓黨意更為貼近民意的情狀下,又不失去黨意呈現,減少人頭黨員爭議,並且產生具外部選舉能力,而能挑戰總統大位的黨主席。也就是說,合兩者之長,避兩者之短。在解決爭議的同時,亦可凝聚黨的力量,解決國民黨當前被廣泛批評的僵化、脫離民意的問題,提高未來勝選的可能。因為在民主時代,對於任何政黨來說,雖然理念相當重要,但若無法勝選,即難以實踐理念,所以說,爭取勝選,就是任何政黨的核心利益。有助於勝選的改革,例如黨主席選舉納入民調的併行制,就更應當被實踐。

*作者為台大政研所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