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極的全球種子庫:《雷與電》選摘(4)

2017-02-07 05:30

? 人氣

《雷與電》內頁插圖。(商周出版提供)

《雷與電》內頁插圖。(商周出版提供)

有一群島嶼飄浮在巴倫支海(Barents Sea)上,距離北極約六百六十海浬。它名叫斯瓦巴群島(Svalbard),那裡百分之六十的陸地都被冰層覆蓋。當北極永夜降臨, 也就是十一月中到隔年一月底這段期間, 沒有一絲陽光會從地平線上升起。而從四月底到八月底,午夜的烈日一天燃燒二十四小時,不會西沉。一整年大多數時間裡,平均溫度都在冰點以下。一月分的平均低溫維持在攝氏零下二十度左右。最低溫紀錄出現在一九一七年:攝氏零下四十九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斯瓦巴群島,陣陣強風捲起挾帶細雪的氣旋,橫掃過冰凍地面。放眼望去沒有樹木,沒有農作物,沒有可耕種的土地。

現今斯瓦巴人口在二千之譜,北極熊大約有三千隻。地面都是永凍土,也就是一年到頭不曾融化的土壤。土地表面有薄薄的「活躍層」(mollisol),夏季裡這層土壤溫度夠高,足以生長出小野花和矮小的漿果植物。

一般認為荷蘭籍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iam Barentsz)最先發現斯瓦巴群島,時間在一五九六年。但據說維京人早在十二世紀就已經來到這裡。之後不久,俄國北部的波莫爾人可能也曾在這裡狩獵,帶回毛皮和海象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斯瓦巴興起捕鯨潮。捕鯨作業集中在一個叫史密倫堡(Smeerenburg,荷蘭語意為「鯨脂鎮」)的屯墾區,直到鯨魚幾乎獵捕殆盡。煤礦業始於二十世紀初,至今仍是島上的主要經濟支柱。

《雷與電》內頁插圖。(商周出版提供)
在斯瓦巴群島,放眼望去沒有樹木,沒有農作物,沒有可耕種的土地。(商周出版提供)

斯瓦巴群島的生活充滿挑戰。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北歐研究系教授英格麗.厄爾伯格(Ingrid Urberg)檢視十七世紀俄國公司(Russian Muscovy Company)的檔案資料。俄國公司屬英俄合資,總部設在倫敦。「公司考量捕鯨站的安全問題,一度徵召死刑犯前往斯瓦巴過冬,並同意給予他們薪資與自由。只是,囚犯到達當地後卻又嚇得反悔,說他們不要錢也不要自由,只求能夠回國。他們寧可被處死,也不願意留在斯瓦巴面對北極熊、嚴寒和壞血病。」

在斯瓦巴群島,就連死者也無法安息。一九三○年代有個名叫克莉絲汀.里特爾(Christine Ritter)的奧地利女人來到這裡,成為「第一個在極北地區度過寒冬的歐洲女性」。里特爾一年後回到奧地利,寫了一本回憶錄,活到一百零三歲高齡才辭世。她在《北極永夜中的女人》(A Woman in the Polar Night )裡寫道:「冰凍的地面硬如鋼鐵,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冬天時在斯瓦巴群島不能埋葬亡者,而獵人又為什麼把亡故隊友的屍體留在小屋裡一整個冬天,以免遭熊或狐狸啃咬。」

在斯瓦巴群島,那些下葬的棺木會逐漸浮出地表:夏季的雨水被大地吸收,到了冬天又結凍膨脹,一步步將墳墓堆向地面。當地的小小墓園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不再收新的亡者。斯瓦巴群島的人們會自嘲地說,死亡是違法行為。總督辦公室的傳播顧問麗芙.歐德嘉(Liv Asta Ødegaard)說:「我們常用挖苦的口吻說,在斯瓦巴群島,死亡會觸法。」歐德嘉說,挪威政府不希望有人在這裡出生或死亡。醫院裡有個婦產科醫生,可是沒有人知道他是不是每天都在院裡,甚至不知道他到底在不在島上。這裡沒有社會福利制度,如果你老了,需要協助,就得離開斯瓦巴群島。」

二○一二年十二月,斯瓦巴群島的英語週刊《冰人》(Ice People )刊出一篇文章,八十歲的居民安.梅蘭德(Anne Maeland)面臨被迫遷出的壓力。文章引述市議員約恩.山德莫(Jon Sandmo)的話:「只要有二十人退休,我們就會陷入貧困的處境。」

住在這樣一個天寒地凍,既不適合出生、又不適合死亡的地方,似乎一點道理都沒有。

然而,寒冷也有助於維持生機。冰凍可以減緩腐敗,阻止微生物生長,在保存生命力方面,可以比「正常」狀況久得多。

某種層面來說,寒冷可以扭轉時間。我們家中的冰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可以冷藏昨晚的剩菜,結婚蛋糕擺個幾年也不會壞。

有人夢想運用這個概念來延長人類壽命。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 Life Foundation)就提供「推測性生命支援」服務(speculative life support)。該公司利用人體冷凍技術,亦即「人類或動物的低溫保存」,以「極低的溫度拯救生命,將當今醫學無法救治的病人冰凍個幾十年或數百年,直到未來的醫療科技幫助那人重拾健康。」

二○一二年,俄國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他們利用在西伯利亞永凍土裡保存三萬年之久的組織,成功培育出一株花朵。冰河期的松鼠將狹葉繩子草(Silene stenophylla )的果實和種子埋在西伯利亞東北地區一處地洞裡,再用乾草與動物毛皮鋪在洞中。負責撰寫研究報告的斯坦尼斯拉夫.古賓(Stanislav Gubin)表示,那是「天然的精子銀行」。科學家利用已經變成化石的果實組織,耐心地呵護出一株嬌弱的白色五瓣小花。

在斯瓦巴群島斯匹茲卑爾根島(Spitsbergen Island)隆雅市(Longyearbyen)屯墾區的沙岩山腰內,有條深約一百五十公尺的地道。入口是水泥結構,壁面傾斜向上,突伸在冷空氣裡,以鋼鐵加固的大門掩護。通道裡是波紋鋼板打造的地道,傾斜向下,通往另一扇深鎖門扉。鋼板上的紋路凍出一條條堅冰。那第二扇門裡是一個與通道垂直的空間,就有如被袖廊貫穿的教堂中殿。坡度起伏的岩壁上覆蓋了噴塗混凝土與浸漬塑膠。走進這個明晃晃的雪白洞穴,眼前出現三道門。中間那道是精鋼打造,上面掛著閃閃發亮的冰晶。門鎖也被晶瑩的寒霜包覆。這裡是斯瓦巴全球種子庫。

《雷與電》內頁插圖。(商周出版提供)
斯瓦巴全球種子庫位於山腰內,有條深約一百五十公尺的地道。入口是水泥結構,壁面傾斜向上,突伸在冷空氣裡,以鋼鐵加固的大門掩護。(商周出版提供)

這個種子庫素有「種子諾克斯堡」及「末日寶庫」封號。它既是儲藏設施,也是保險機制,旨在確保地球農業的多樣性。世界各國都把種子送來這裡保存,因為在地種子庫往往毀於各種天災人禍,比如戰亂、管理不當、能源中斷、財政不穩、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近年來,伊拉克、阿富汗與埃及的種子庫不是被破壞,就是遭到劫掠。

而在斯瓦巴這樣一個完全不利農業發展、也幾乎不適合任何生命生存的地方,卻是保存地球農作物的絕佳地點。

北極永凍土為種子庫創造出攝氏零下六度的天然環境,額外的機械冷卻系統讓溫度下降至零下十八度以下。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說法,這個溫度能夠讓食物「永不腐壞」(註20),也適合種子的保存。種子庫由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會(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北歐遺傳資源中心(Nordic Genetic Resource Center)與挪威政府等三個單位共同運作。「即使全球暖化發展到最壞的狀況,種子庫裡的保存室也能夠繼續維持二百年的自然冷凍狀態。」種子庫還有其他天然安全措施:「斯瓦巴群島的種子庫地處偏遠、氣候嚴酷,更是北極熊的棲息地。」

全球種子庫最多足以容納二十二億五千萬顆種子。對「永續農業與糧食安全」有所助益的農作物可以優先儲存。那些種子會經過乾燥,裝進四層箔襯袋,再放進密封的盒子裡。目前種子庫裡有來自亞美尼亞的大麥、山羊草;澳洲的豌豆;加拿大的歐蒔蘿、亞麻、野麥、紫花苜蓿和向日葵;以色列的小麥;烏克蘭的扁豆;德國的針茅、牛膝草、附子、蓍草、金盞花、狐尾草、莧菜、蜀葵、濱藜、山芥、金魚草、洋甘菊、蘆筍與鴉蒜;烏干達的牛筋草與高粱。還有肯亞的桃花心木,愛爾蘭的三葉草,巴基斯坦的芥末和鷹嘴豆,台灣的香瓜和牽牛花。美國存放的有羅勒、薄荷、月見草、荷蘭芹、菊苣、秋葵、黑莓、西洋梨、西瓜、草坪草、六月禾等。還有來自南韓的芝麻、菠菜、蘿蔔、花生、番茄、野生胡蘿蔔、薏仁,北韓的玉蜀黍與水稻種子也在相隔不遠的架上。

截至二○一四年,全球種子庫總共收藏了來自全世界大約二百三十個國家的農作物種子。全球種子庫的國際顧問理事會主席凱瑞.佛勒(Cary Fowler)說:「我們種子所屬的國家,比目前全世界現存國家總數來得多。(註21)」蘇聯和坦噶尼喀(Tanganyika,即現今的東非國家坦尚尼亞)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種子庫;那個標示為「巴勒斯坦」的盒子不會捲入中東的領土糾紛;敘利亞在二○一二年動亂期間送來一大批種子。「我們這裡不談政治。」佛勒說。

*本文節選自商周出版《雷與電: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書。作者為蘿倫.芮德妮斯(Lauren Redniss)古根漢獎金得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駐館藝術家,著有《世紀女孩:百歲女舞者桃樂絲.特拉維斯》、《居禮夫婦:一個關於愛與原子塵的故事》(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現任教於帕森設計學院。

《雷與電》書封。(商周出版提供)
《雷與電》書封。(商周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