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文觀點:翻轉吧!文化場館的經營管理

2017-01-23 07:00

? 人氣

The Charles Engelhard Court in The American Wing.(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The Charles Engelhard Court in The American Wing.(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最近台中歌劇院因為出租給直銷公司造成營運風波,大家都有一套說詞,持平來看,建立翻轉思考的觀念才是場館營運正向的唯一出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來說結論:

一:跨界整合合作與多元題材的運用

21世紀新世代新文化的思維,對於創作媒材的選擇沒有絕對的現象,共同創作的行為和模式都有新的可能與註解,借重多重角色的介入,更是藝術創作形式的常態,觀賞與參與的方法不一,文化與藝術場館應以自我特色存在。

二:文化場館的功能與角色已隨時代發展改變

早期的年代,社會生活與民情風俗較為單純,藝術形式也各自獨立呈現,空間的使用區分與設備投資及維持費用相對便宜,現在的文化場館,動輒牽涉到專業科技機械設備與新媒體發展的需求,維持費用不但居高不下,人力需求也十分高昂,要維持一個專業場館的營運,需要有經常性固定預算的來源支持。   

三:多角化經營文化場館的趨勢不變

早期的場館大都以單一使用目的為主,例如歌劇院只在特定的時段,提供音樂性質的演出;而戲劇廳只提供表演相關的演出節目,其他時間場館大都沒有對外開放,屬於封閉型空間,跟周圍環境的相容性低,排斥性相對較高。自古以來這套標準的工作模式,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的社會變遷,開始有多元開放的營運思考模式出現。

四:應該正視自籌經費降低公部門依賴的現實

全台灣的文化場館只有增加不會減少,表演節目的經費以及過量的場館維護費用,是一個無底洞,自然會稀釋預算的分配金額,既然文化場館內部的機能與維持費用越來越高,對於空間適度的活化,運用民間租金的挹注,提升場館收入,減輕政府長年龐大支出的負擔,或藉著推動藝文活動的促銷,增加空間周轉率,以培養或引進更多觀眾人口的措施,都可以適度增加自籌款比例,並且降低對公務預算過度依賴的困境。

以國外博物館發展看文化場館的演變

在十八世紀末期,十九世紀前葉,全球建立第一個羅馬首都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 in Rome(1734) ,接著梵蒂岡克禮門蒂諾主教博物館the Vatican‘s Museo Pio Clementino;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Musee du Louvre in Paris相繼成立此時 博物館空間與形式才開始發展起來。 當時的博物館具有雙重性格,一是集合展示、蒐藏、教育的功能,二是建築師作為宣示建築美學的展館。

早期博物館並未受到重視,也不是重要的建築物,一直到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教授Jean-Nicolas-Louis Durand 1802-1805,他是創立博物館新建築風貌與構件的推手,集作家、教授、建築師於一身,也是新古典建築的代表人物,運用簡單實用的模式,擅長打造現代工業形式與建築風格。建築師們響應Durand對博物館空間與機能的觀念,開始建造具備雄偉建築物概念或具個人代表性的大型展館。

德國柏林由卡爾辛可(Karl Friedrich Schinkel)在1823年設計的國立舊博物館Altes Museum提供的不是只有具備展場的概念,而是公眾可以參加及接受教育的場所,為未來轉型為公共社交場所奠定基礎。從此展館轉化為具備:展示、學習、貴重物品的保存場所,更是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徵。

牽動二十世紀後的博館發展

現代或近代的博物館從此展翅高飛,不但建立各自風格與風貌,館藏形式類別更是各具多樣化,藝術之都巴黎有上百家美術館及博物館,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羅浮宮,它是世界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之一,館藏皆為上上佳作。1983年法國重建大羅浮宮計劃時,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了一個玻璃金字塔入口,這樣古典的造型卻用如此現代的建材,讓許多文化人士認為這樣的一個入口造型與羅浮宮古典高雅的建築本體格格不入。但是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卻十分支持,因此讓貝聿銘的設計能為羅浮宮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並且讓這個玻璃金字塔繼艾菲爾鐵塔後,成為巴黎另一個重要的城市地標。

羅浮宮改造成功後,在玻璃金字塔的西邊,我們會看到一個小凱旋門,穿過小凱旋門就是杜樂麗花園。遊客經歷舊到新,古典到現代,爭議到讚賞的歷程,也驗證藝術文化的進程,一路從需求到變革的發展,再轉換到生活與科技的結合,羅浮宮已經不是單純的展出機能,他是一個不折不扣具備複合式多功能的文化場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創立於1870年,除本館外,另在1930年修建以收藏中古世紀藝術著名的修道院博物館(The Cloisters),以及包浩斯建築師馬歇布魯耶Marcel Breuer在1963年設計的都會布魯耶館(The Met Breuer),總計每年接待約六百七十萬名觀眾。大都會博物館是近代開創藝品文創及推廣活動轉型成功的帶動者,近年館內開放的政策包括: 提供企業團體舉辦大型餐會,非營利組織的慶祝活動,會員集會,各項會議,影片撥放,音樂會,畢業典禮租借,會員聚會,舉辦博館旅遊,志工培訓等活動。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Carroll and Milton Petrie European Sculpture Court(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Carroll and Milton Petrie European Sculpture Court(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 Breuer(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 Breuer(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1935年,由Grace McCann Morley領隊籌備的舊金山美術館(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 ),於老兵樓( War Memorial Veterans Building )四樓開幕,1975年為更符合實際內容,於美術館前增加「Modern」一字。1995年歡慶六十週年,位於第三街的新館開幕。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現代主義消費走向、黑白相間的圓柱塔、對稱結構、館內還有供表演、演講用的劇場空間、咖啡館、書店等。具體來說:企業商品發表會,企業會議,社交餐會活動,電影首映會,社交雞尾酒會,流行演唱會,都是可以申辦的項目。

風起雲湧的綜合藝術博物館(General-Interest Art Museum)

近代博館對於開放空間的熱衷方興未艾,全世界各大著名場館

諸如畢爾包 (Guggenheim Bilbao),多倫多美術館 (Art Gallery of Ontario),直島現代美術館( Naoshima C。 A。 M。),蓋蒂中心(Getty Center)等,不但提供許多藝術家或多世代的展館,也跟「自然環境與人」的再思考,利用自然環境所提供的最佳場域,充分量身訂作 大展覽廳,多功能聚會,甚至小旅館餐飲等用途。

世界各大劇場營運概況

中國北京大劇院營運十年,他們認為以其準確的定位、飛速的發展和開放的姿態,正在成為國際知名劇院的重要成員、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藝術教育普及的引領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地。先後與梅賽德斯-賓士、中國銀行、海南航空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通過廣泛、靈活的合作機制,推動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與繁榮,開創藝術與商業的共贏局面,成為社會各界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塑造良好社會形象的廣闊平臺。

政策上。演出冠名(演出季、主題藝術節、藝術普及交流活動或講座、自製劇碼等)二。場地使用:國家大劇院可為贊助商提供獨特的空間場所及設備,用於舉辦酒會、招待會、發佈會等公關活動或者貴賓接待、回饋活動和形象展示等活動。三。宣傳展示:國家大劇院擁有種類豐富、覆蓋廣泛的自有媒體和合作媒體資源,可以以多種形式宣傳贊助商的品牌和形象。四。接待服務:國家大劇院可以為贊助高管、贊助商邀請的政府和社會團體領導人、高端客戶、高級員工代表等提供專享貴賓服務,並可策劃組織國內外交流活動。

此京國家大劇院夜景。(Neo954/維基百科)
此京國家大劇院夜景。(Neo954/維基百科)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可租借活動內容】

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是座位於新加坡佔地6公頃的水岸建築,座落於濱海灣且靠近新加坡河出海口,建造成為島國新加坡的表演藝術中心,包含了戶外表演場地,內部的購物中心也有零售店、餐廳。建築物4樓有戶外開放空間,2002年10月12日正式開放。在1950座席的劇場部分可以提供音樂劇和歌劇演出,舞蹈和音樂節目演出,戲劇類演出,影片撥放,演講,會議,製作午餐會報,頒獎典禮。

在1827個座席的演奏廳則可以提供樂團跟合唱的演出,提供擴音的開放表演,演講,會議,製作午餐會報,頒獎典禮。  

濱海藝術中心夜景。(Erwin Soo /維基百科)
濱海藝術中心夜景。(Erwin Soo /維基百科)

澳洲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名聞遐邇1973年開放的雪梨歌劇院由丹麥建築師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 設計,他們的活動型態可分為四大類別:第一是提供音樂演奏跟戲劇類別的表演; 第二是作為影片撥放跟錄製工程;第三是開放企業跨界合作;第四是一般社交活動與婚禮活動性質。在在歌劇院中的歌詠餐廳(ARIA Restaurant)可以提供令人記憶難忘的餐廳內或外部的外燴服務。

最近泰晤士報報導,雪梨歌劇院將與網路訂房網站Airbnb合作的專案,提供保有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原始的內部空間設計的「烏松客房」(Utzon Room),將可短暫變身為丹麥主題的豪華套房,備有雙人大床、書桌和沙發,每年可開放5次入住,每次可接待5名貴客住宿兩晚。瓊蘇莎蘭劇院(Joan Sutherland theatre)與音樂廳(Concert Hall)的門廳,則可以擺放折疊床,最多可接待100位貴客,但每年只開放一次。

開放常民文化場館已是不可阻擋的認知

從上述博館到藝文表演館的實例,我們清楚的知道各場館的功能隨著時代的演變,已經逐漸調整營運方式,對於創造客源與自籌款的努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成熟民主社會時代已然來臨。唯有翻轉開放概念來實現具體創意,在政策面採取不保守自限,夥伴講求合作機會,與民間企業共創雙贏局面才是經營場館的正途。

開放文化場館的空間,不只是活絡或增加適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回歸民眾平等平權的自主參與行為,深層來說,更是別具空間解構與空間解嚴的實質正義,開放不但沒有降低腐化了歌劇院的價值,而是創造價值,開放也沒有損害市民利益,而是創造共同利益,開放可以降低稅金負擔,可以轉換成為更多的社會福利支出,開放更不用擔心那些以牴觸歌劇院設置宗旨或玷汙歌劇院設立目的為藉口的保守託詞。

文化場館的營運就放手開放讓經營者好好發揮吧!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