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2017年硬體新創投資趨勢

2017-01-27 06:50

? 人氣

反映在創業家募資上,最少今年風險資本家不會想聽到創業家吹噓說自己的團隊「只有軟體工程師、硬體都外包」,而最少會想知道創業團隊的軟硬工程師比例,或最少未來的整合佈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併購退出

而就像軟體新創有越來越多以併購做為退出方式,硬體新創也是如此。唯一的差別是,大部分軟體新創的併購退出都是賣給同產業的巨人,硬體新創的收購者則來自各種不同領域:軟體公司(臉書收購Oculus VR)、時尚產業(Fossil Group收購Misfit)甚至是保險公司等。這是因為新一代硬體新創的產品所收集到的各種環境和使用者行為資料,對於許多跨領域的產業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由於跨領域的玩家缺乏硬體專業、更難做硬體創新,因此併購成為取得相關技術和團隊最直覺的方式。

這也表示創業家要睜大眼睛,因為併購者併購一個新創的理由可能不單單是新創的產品和服務本身,很有可能是創業家自己不仔細想都還想不通的理由。

舉例來說,我們的投資組合裡有一家叫做Shortcut Labs的瑞典新創,他們的產品Flic是透過藍芽連結手機的智慧按鈕,消費者可以自己設計要該按鈕驅動手機內複數的功能,對於要常常執行的工作(如呼叫Uber或者訂披薩)來說,不只可以省下無謂的步驟,更有可能進一步刺激更多的消費。

有趣的是,因為整個IFTTT的流程後台都在這家新創的系統中,事實上他們掌握了很多消費者行為的資料,尤其是重複購買或者重複使用這個利潤最高的部分。作為一個投資者,我不難想像亟欲進入歐美高利潤的消費者市場的中國品牌或者網路公司,有一天願意為這些不斷累積擴大的消費者資料庫付出更高的價值收購——儘管這些資料對Shortcut Labs本身來說並沒有直接的價值。

瑞典新創Shortcut Labs的Flic產品是一款智慧按鈕。(圖片擷取自新創官網)
瑞典新創Shortcut Labs的Flic產品是一款智慧按鈕。(圖片擷取自新創官網)

因此我建議硬體創業家隨時保持開放心胸,定時和團隊成員腦力激盪,看看自己的核心產品和服務是否對於一些完全不同領域的大企業有特殊的價值,這樣也可以協助團隊定義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朝向順利併購退出邁進。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