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黃金周陸客剩3成,觀光業該斷奶了

2019-10-11 07:30

? 人氣

今年十一長假來台陸客剩下3成多,盛況時能看到陸客大排長龍拍照的野柳女王頭,現在蕭索多了。(呂紹煒攝)

今年十一長假來台陸客剩下3成多,盛況時能看到陸客大排長龍拍照的野柳女王頭,現在蕭索多了。(呂紹煒攝)

從10月1日到7日的「中國十一長假」結束了,來台觀光陸客剩下原來的3分之1左右,而且,很可能再也「回不去了」,觀光產業相當淒慘。此時政府該作的事,很可能不是「加大補助力道」,而是該減少甚至全部停止補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一直有所謂的「黃金周」─每年碰到超過7天長假,就被稱為是黃金周,主要是「十一長假」及春節,10年前還有「五一勞工節長假」。此時全國民眾紛紛放假出遊,時常多達數億人次,號稱地球上「最龐大的人口移動」,以今年而言,就估計七天中產生約8億人次的旅遊。

台灣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十一長假往往是陸客來台數量的高峰,同時也有一定的指標意義;對業者而言,當然也是好好賺一票的機會。

不過,今年不一樣了。7月底對岸先是公布「自由行禁令」,繼而大砍團客數量,當時就知道觀光業大概要慘了,十一長假結束,根據官方數據,今年十一長假平均每日來台陸客驟降至3,470餘人,相較過去平均的萬人以上、甚至可出現1.5萬人以上的高峰,今年來台人數是狠狠的跌了一跤,只剩下過去的3分之1,這應該是近11年來最慘澹的黃金周。

在對岸公布自由行禁令與砍團客數量後,觀光業的衝擊已可預期,政府也推出觀光補助措施─事實上,從3年前因兩岸僵局、來台陸客大減衝擊到觀光業後,蔡政府就一直推出各式各樣對觀光產業的補助、補貼措施,有對國外(東南亞)觀光客的補貼、也有對一般民眾的國內旅遊補助,幾乎是天女散花、想到就補。

其實,從政府口中講出的觀光業景況,是呈現相當大的矛盾;一方面,對陸客減少,政府一直說其它國家的來客增加,全年觀光客數量維持千萬以上,影響不大;但另一方面,外界卻看到政府投入補貼觀光旅遊業者的政策,一波又一波,預算一筆再一筆,這像是「一切安好,沒事」嗎?

至於高掛在仲介榜上待售的數百家旅館、飯店,被貸款壓到崩潰的遊覽車司機,作陸客生意的商家一家又一家收起來,上街哀嚎的業者,這些或許呈現更真實的一面吧。

觀光產業對經濟與社會最重大的意義,倒不全然在那120-130億美元的觀光財,而是創造的就業機會。觀光產業是標準的勞力密集型服務業,同樣的產值或GDP,高附加價值的高科技產業可能只用了千人足矣,但觀光產業可能要用到萬人。雖然非屬高薪資產業,但其提供就業機會之多、吸納許多非高技術一般人力的貢獻,則是無庸懷疑。

因此,觀光業低迷,政府想方設法要補貼、補助、扶植,可以理解,其中既有政治目的(讓其兩岸政策少挨罵一點、選票少流失一點)、也有經濟與社會目的。但重點是:如果一切補貼、補助,只是短暫撐住一個數字、甚至一個面子,最後終究難挽回產業景氣,那其實那些錢都是打水漂了。

短期來看,陸客縮減會一直持續到明年總統大選後,而以目前態勢來看,選後兩岸關係也看不出逢春好轉的可能與跡象,因此陸客低迷大概要持續好一陣子,更重要的是這全然不是操之在我的因素。

因此,政府與其把錢花在那些補貼上,不如回頭花錢作好觀光產業的「基礎設施」、提升觀光品質、觀光路線更多元化,藉此吸引消費力更高的外國觀光客─以企業的觀點來說,就是提高單價與附加價值;未來如果政策有變或兩岸關係回春,其實該回來的陸客還是會回來。至於沒有補貼就難以生存的業者,如果未來難有轉機、只能靠補貼苟延殘喘,不如及早退場釋出資源、轉換行業或跑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