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大概十幾個香港學生在仇人坡張貼連儂牆;凌晨十二點,一群中國學生卻突然衝過來,什麼話都沒說就開始罵髒話、撕便利貼,我本來要阻止他們,沒想到卻被一位陸生拉了一把,從一米二的地方摔下來。」那一夜,文化大學的港生與陸生在仇人坡上結仇。
港、陸生衝突事件多半來自研修生
過去兩周,台灣已經發生五起連儂牆遭干擾事件。第一起爭議發生在義守大學,港生在宿舍張貼「反送中」便利貼卻遭到陸生攻擊;接著又有六名東吳大學學生破壞已經合法申請的連儂牆,並留下數張寫有辱罵文字的便利貼。在文化大學的衝突之後,世新大學與清華大學校內的相關海報與連儂牆亦遭撕毀。
「陸生與港生的互動的確沒有那麼密集了!」不少港生與陸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兩岸三地本來就存在紛雜的國族認同差異,經過一季自由之夏,三萬名陸生及超過七千名港生紛紛返台開學,反送中抗爭從香港街頭、連登論壇延燒到台灣校園,使得中港台青年之間的互動出現極大張力。
在文大受到攻擊的是港生何泳彤,她在六月邀集台灣港生組成「香港邊城青年」時,愛國同心會就曾到校門口拉布條抗議。三個月後,她又經歷一次衝突,現在只要看到陸生從身旁經過,心裡就會一驚:「是陸生欸!」即使衝突時的傷口已經復原,但她多了一份警覺心:「我也會怕!」
兩岸四地經常被說是一衣帶水、血脈同源,陸生于田時(化名)娓娓道來港澳僑、陸生之間的愛恨糾葛:台灣因招收港澳僑生的政策悠久,因此各大專院校的港澳僑團體早年曾協助陸生成立學生團體,迎新、聯誼等活動也都是攪和在一起,直到這幾年陸生人數增加才漸行漸遠。
台灣自二○一一年開放陸生來台,陸生首度超過萬人,到一六年時更超過四萬名,其中僅來交換半年至一年的「研修生」就占了八成五。「最近的衝突多半是研修生所為。」于田時是來台就讀大學的學位生,早已入境隨俗。
陸生反感癥結為反送中港獨罪名
于田時強調,學位生在台時間長,通常都有融入台灣社會的心理準備,並在學長姐的帶領下認識台灣法規、歷史,「我後來也會告訴學弟妹『大中至正』與『自由廣場』的差別!」相較之下,研修生來台時間僅半年至一年,開學前的新生訓練常是唏哩呼嚕敷衍過去。
「距離開學不到半個月,一個在中國住了二十年的青年初來乍到台灣,就被反中的情緒籠罩,從心底的國族認同和外在的言語表達都還不能習慣,容易發生這些衝突。」于田時解釋,部分陸生認為,少數陸生未調整好心態,使得陸生群體一起被拖下水。
來台就讀政治系的港生陳深(化名)觀察到,港人六月大規模上街遊行時,中國政府還沒有明確的態度,加上同學們陸續因暑假離校,並沒有明顯的衝突。「這個暑假,中國政府將『反送中』講成『顏色革命』,又扯到港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才會那麼反感。」
就讀中文系的陸生丘武(化名)表示,中國本來就沒有議論政治的空間,而來台就讀的陸生都會收到一本台灣教育部所編《大陸地區學生台灣就學指南》,內容也提及避免參加政治活動或對外發表爭議言論,因此大部分陸生並不會主動挑起話題,「兩岸差異你知我知,但從來不會說出口。」
港生陳深也說:「政治系不免討論到兩岸關係,但系上的台生、港生和陸生互動都很友善,即使想法有差異,一切就事論事。」何泳彤也提到,過去和來自中國的同學相處,不僅未曾動手,連吵架都不曾有過;反送中抗爭三個多月,身邊的陸生其實很少主動討論。
參與這次世新大學連儂牆布置的港生楊定伍(化名)認為,陸生撕毀連儂牆的動機來自於認為反送中運動訴求港獨,「但五大訴求中沒有一字訴求香港獨立,並沒有要挑戰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少數激烈陸生行為引批評
因此,于田時特別為陸生抱不平。「部分陸生破壞連儂牆的新聞一出來後,很多台灣人就留言『支那滾回去』、『拒絕中國留學生』,搞得和帝吧出征沒什麼兩樣,彷彿『陸生』身分是一種原罪。」「帝吧」是中共網軍的暱稱,經常翻牆到社群網路留言,表達愛國熱忱。
「我也反對警察濫暴啊,說出來又有什麼用!」丘武情緒激動地說:「每回兩岸出現重大爭議事件,台灣人就拿陸生當出氣筒,要我們滾回中國,早就失去表達意見的空間。」三年前,台灣女星周子瑜因拿著中華民國國旗而被迫道歉時,有些陸生索性關掉臉書。
于田時和丘武都認為,破壞連儂牆只是少數陸生的行為,部分台生與港生的「地圖炮」(網路用語,指以少數人的行為否定某個群體)扼殺了中港台青年的討論空間。然而,何泳彤和陳深都認為,反送中只是讓港生和陸生間的原有裂痕浮上檯面,衝突只會與日劇增。
楊定伍就表示,直到世新校內挺反送中海報被陸生撕掉後,港生才下定決心一定要在世新設置連儂牆。「我們回敬『撕一貼百』,不能因為陸生撕掉海報就滅掉我們的聲音,我們要捍衛言論自由。」十月一日當天,台北多所大學亦串連「自由之路」,在校園手牽手形成人鏈。
「在部分陸生的理解中,抗議就是鬧事。」已在世新大學就讀兩、三年的陸生陳嘯天(化名)表示,陸港生衝突不全然起因於陸生的涵養問題,更深層的原因是陸生的成長環境,導致他們不能理解、諒解港人,甚至發動「反反送中」以表達愛國之情。
陳嘯天認為,陸生並未接觸過西方民主體制,中國大陸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從小他們就被教育訴諸「體制內」,否定「體制外」;如果遇到需要反映的事情,應該要選擇寫信到民意信箱、向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反映,上訪、遊行示威都是下下策。
陳嘯天說,外界認為陸生離開中國到民主自由的環境,想法應會改變,但這樣的認知忽略了部分陸生接收資訊的來源還是中國,原因之一是陸生認為台灣媒體公信力不足;另外,臉書、LINE等社群媒體的朋友可能不多,所以不常登錄,也就比較少機會接觸不同觀點的新聞及評論,導致陸生仍受「主旋律」影響。
身處台灣的陸生訊息源仍是中國
陳深提到,他所在的大學雖未發生類似衝突,但連儂牆上也出現中國同學的留言,指控參加抗爭的港人都被收買、眼睛遭布袋彈射擊的香港女生則是假消息,「我很願意跟他們溝通,但他們從小到大就被灌輸中國富強的形象,很難接受這些事實。」
楊定伍表示,外界多以為連儂牆只有挺反送中的留言,但事實上他們也張貼了完整闡述反送中運動源起、五大訴求、警察暴力及元朗暴力事件等經過,「希望他們(陸生)拋開中國大陸媒體灌輸的認知及刻板印象,真正瞭解五大訴求。」港生們也希望台灣人看到這面牆、看到香港的經驗,更加珍視台灣的民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