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觀點》一張投影片─「亞洲•矽谷」─江西趕屍人

2016-09-11 07:00

? 人氣

行政院記者會說明亞洲矽谷方案。(行政院直播畫面)

行政院記者會說明亞洲矽谷方案。(行政院直播畫面)

之前,國發會所提出的亞洲矽谷發展草案曾經引發高度的批評質疑,當時被批評的最慘的有幾點,包括了為何獨厚桃園?是不是要花錢建園區?想法多過作法?口口聲聲說要創新,但要怎麼與創新圈對話?等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因為如此,當時原本就要送行政院院會的亞洲矽谷發展草案,國發會只好硬吞回肚子裏面,拿回家去改了兩個月,終於在9月8日在行政院院會通過。

懂灣灣今天看了行政院記者會,聽了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在記者會中的簡報,也聽了當場的媒體提問。

對於之前的那些質疑,都被一一回答,準備的很好。包括了:

獨厚桃園?桃園將是創新研發中心,示範場域遍布全台灣。

花錢建園區? 桃園原本就有規劃建置會議中心,不管有沒有矽谷計畫都有規劃。

「亞洲矽谷」與「亞洲•矽谷」的差別? 不是要做亞洲矽谷,而是連結在地、連結國際、連結未來。

與創新圈對話?過去每兩週定期與新創圈對話。

具體作法?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及健全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青年IPO中心? 促成一百家創新企業成功IPO或被收購。

相較於之前的「亞洲矽谷」方案,這份「亞洲•矽谷」方案,讓懂灣灣懂了。

我懂了不只是「裝睡的人叫不醒」,而是不管是醒著還是睡著,不想變的人就是不會變。

請讓懂灣灣問一個問題,2016年9月8日行政院通過的這份「亞洲•矽谷」方案,跟2016年1月7日行政院通過的那份「推動創新創業 帶動臺灣產業轉型」方案,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9月8日版本

新版
新版

2016年1月7日版本

舊版
舊版

除了物聯網,在政策思維邏輯上,這兩份可以說是一模模一樣樣,甚至連龔明鑫簡報裏的投影片,都有一模一樣的蘋果樹。

兩朝政府,兩個計畫,一套邏輯,同一棵蘋果樹,這是在演哪一齣?

圖示
圖示

懂灣灣不是要故意挑剔,但如果這是一個真的被嘔過心、瀝過血才做出的計畫,你會用別人用過的投影片嗎?還是這張投影片好的無可取代、非用不可?

又或者,我們要面對一個恐怖的可能性,所謂的「亞洲矽谷」或「亞洲•矽谷」,其實,只有名字是新的,其他都是舊的。

好吧,懂灣灣不想面對這恐怖的可能性,所以,還是回頭來討論一下這「亞洲•矽谷」好了。

懂灣灣有一種感覺,9月8日行政院院會通過的這份計畫,基本上就是2個月多月之前的那一份「亞洲矽谷」的答案本,就是把之前外界的質疑,找到答案填進去,物聯網,就是最大的一個答案,(我一直懷疑,新版本名稱中多的那一點,難道就是代表物聯網嗎?),用來解決外界質疑「亞洲矽谷到底要做什麼?」的問題。

對於物聯網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但讓懂灣灣再講一次,物聯網不是一個生態體系,他是其中的一部份,物聯網是數位化(Digitization)的一部份,而懂灣灣相信,不論是要講應用服務,或者是講聯網裝置技術標準,最終我們要談的都是數位化這件事,這才是小英政府一直在講、但講不清楚的數位經濟。

如果現在設定的目標是建設「物聯網生態體系」,於是我們長出的就會是一個「物聯網產業」,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當全世界在談數位化Digitization價值鏈時,台灣在價值鏈上的位置還是一樣沒有變,還是現在我們在ICT產業中的位置上。

而這樣,是我們要的嗎?

在這份「亞洲•矽谷」方案中,提出了五大關鍵量化目標,我看完這目標,有一種無言感,基本上,這就是標準的先射箭再畫靶。

「建立虛擬教學學院」,這是目標還是方法?不是加上「1家」,就是量化目標。

「促成2家國際級廠商在台灣投資」,這個目標讓我很想問,現在台灣已經慘到找不到2家國際廠商在台灣投資了嗎?非得靠這個「亞洲•矽谷」計畫才能嗎?

「成立國際級系統整合公司數」,要成立公司不難,所以只要湊到3家公司就達標嗎?這公司要長成怎樣,才是重點吧。

以上這三個量化目標,講好聽一點,是先射箭再畫靶,講難聽一點,這三個,就是唬弄,就是作弊。

好,不看這三個,看後面這兩個吧。

「促成100家新創事業成功或企業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有關於設立研發中心這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一個容易灌水的目標,從古時候到現在,台灣也曾有過很多國際大廠來設過研發中心的作法,這些研發中心在做什麼呢?我相信今天在行政院記者會上的長官沒有人能講得出來,事實上,過去其中很多所謂的「國際大廠研發中心」,都是拿著台灣政府的專案補助賺自己的錢,然後讓台灣政府官員拿來當成政績說嘴,所以,現在是要這樣再玩一次嗎?

不談研發中心,來看「100家新創事業成功」這件事,根據這份「亞洲•矽谷」的定義,他們說,所謂的創業成功,就是在台灣IPO或者是被收購。

IPO就代表成功嗎?被收購就代表成功嗎?大家自己想想這是不是怪怪的?讓更多新創企業IPO,只是讓這些新創企業容易進入資本市場、更容易募得資源,簡單講,這還是工具手段,不是目的結果。講的更白一點,要讓更多新創企業「IPO」有很難嗎?長官們都說了,會合理的調整IPO申請規定,所以,會很難嗎?值得拿來當成量化目標嗎?

但,如果今天談的成功定義談的是創造多高的市值(估值),會不會更合理一點?市值估值的高低,不只是在上市之後才能實現,而是在未上市階段,就可以顯現的價值,看看那Uber、Airbnb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為何不能(不敢)講出希望要為台灣創造100家市值(估值)高達多少金額的新創公司呢?這樣不是應該更能代表台灣新創產業的價值嗎?不是更可以評斷「亞洲•矽谷」計畫的成敗嗎?

如果設定的是打造高市值新創企業IPO族群,這個目標代表的,就不只是新創企業的價值,更可以是台灣資本市場效率的提升。因為,市值的高低牽涉的就更不是單純的獲利而已,而是這個資本市場被認同的本益比水準,而如果能達到目標,是不是可以吸引更多好的新創企業來台灣發展呢?這不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嗎?不就是可以改變台灣資本市場的體質嗎?而台灣資本市場效率低迷不振,不就是被認為台灣產業要轉型必須解決的問題嗎?

更荒謬的是,把IPO與被收購兩件事相提並論拿來當成功指標的意思是什麼?被收購算是成功嗎?低價收購也算嗎?

好吧,我必須說,「促成100家新創事業成功或企業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這個量化目標,看似有理,其實也是同樣的唬弄,同樣是作弊。

最後一個量化目標是「台灣物聯網經濟商機從2015年佔全球3.8%,到2025年佔全球5%」,根據國發會的資料所設定的目標,預估2025年物聯網產值3.1~6.3兆美元,5%占有率代表4.6~9.5兆台幣,創造附加價值1.9~2.4兆台幣,平均每年貢獻經濟成長率0.9%~1.7%。

這一題,懂灣灣不想爭辯這全球物聯網商機數字,我只想問:「物聯網商機到底包括哪些?」,你不要告訴我,只要可以連上網的都算,那跟現在,有什麼不同?要講物聯網,可以,那就把這題講清楚。

如果只是照格子填答案,先射箭再畫靶,做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份計畫。

跟朋友聊到最近台灣的新聞,朋友在訊息中這樣回我:「七七四十九天,靈魂要找到重生的身體,一百天的政府找到的身體是怎樣的身體?如果沒有找到,靈魂將會變成幽魂,而沒有靈魂的身體將成為僵屍啊!跳!跳!跳!」。

我是這樣回朋友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江西趕屍人了,但趕屍,也是有專業的」。

在2016年9月8日通過的這份「亞洲•矽谷」方案,我必須說,很不專業。

*作者群為科技評論人。更多好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TWicic懂灣灣  / FB:TWicic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