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歲荷蘭少女波特霍芬(Noa Pothoven)遭拒絕執行安樂死後在家絕食身亡,但外界仍瘋傳她是經由安樂死才去世的假消息,連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都在推特上發文稱該少女被安樂死是「所有人的挫敗」。兩週後荷蘭檢方就宣布將對去年和前年的3起安樂死案例展開調查,懷疑他們可能違反2002年通過的《應要求終結生命與協助自殺法》(Act on Termination of Life on Request and Assisted Suicide)。
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遭調查的案例包含一名2018年去世的70多歲婦人,她確診罹肺癌後,告訴醫生自己無法承受心理上的折磨,希望接受安樂死,不過根據區域安樂死審查委員會報告,當時此案並未遵守程序,徵求第二名心理醫生的專業意見。另一起2017年的案件中,一名60多歲的阿茲海默症病患尋求安樂死,然而她的醫師並不認為她的痛苦無法改善。第三起則是,80罹患骨關節炎的病患拒絕接受相關治療就想進行安樂死。3起案例皆有觸犯法規的疑慮。
失智病患意願難釐清 450名醫生登報抗議
每個人對痛苦的標準不同,鮑謝爾表示,醫生如今可能很難判斷病人的痛苦是否達到不可承受的地步,以及到底該不該同意患者執行安樂死。
去年有450位荷蘭醫生在全版廣告上連署抗議,表示他們不想再替沒有行為能力的病患進行安樂死,而醫療倫理學家范巴森(Berna van Baarsen)也在去年辭去安樂死委員一職以表抗議。她接受網路媒體《生物尖端》(Bioedge)採訪時表示,面對失智而無法解釋自己病況的患者,醫療人員根本無從判斷什麼時候病人已達到能放行的標準、病患的痛苦是否已到不可承受的地步。范巴森也強調即使病人已無行為能力,也不代表病患早期立下的醫療聲明,能取代他們後來的口頭請求。
雖然以數字來看,2018年執行安樂死的病人中僅有2.4%為失智患者,絕大多數都是晚期癌症患者,但若未來失智病人逐漸增加,荷蘭的安樂死醫療服務也會面臨更多爭議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