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季報第一頁就看出投資勝率!券商研究員告訴你必看欄目

2019-08-26 15:00

? 人氣

我通常會把公司的 Bloomberg 打開,找 ANR 這個功能出來看,看看每個分析師給公司的評等紀錄 (方向、調目標價的時間點),以及他們盈餘預估的歷史,先篩出一份我覺得值得追蹤的分析師名單,然後再個別去看看他們寫的內容和邏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是 Thomson 的系統,後來比較進步,直接幫你找出誰是「準」的分析師。不過那個大概就是用量化的方法幫你篩選了,你最終還是得去了解該分析師的邏輯。

容易遭到誤解的券商報告

評等是「買進」代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嗎? 其實這個問題我在進業界之前也有,不過待一陣子大概歸納出幾個想法。我覺得這個「買進」有很多意涵,端看你是甚麼樣的投資人:有的是追求相對報酬(比大盤好),有的是追求絕對報酬(不能賠錢),有的金主如壽險公司會有保費不斷灌進來(目標價到價之前可以買買買),有的投信則是得最大化資金的使用效率(只有預期報酬到 20%+ 才買/賣)。

目標價是裝飾用的嗎? 通常目標價都是分析師覺得未來 12 個月或是年底預期可以到達的價格。理論上這個目標價就是價值投資在講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如果盈餘預估有上修才會再往上調,vice versa。但實務上sell side在寫報告訂目標價的時候,通常都在想「以現在的價位來看,它可能會漲 XX%」這種頗為主觀的判斷,然後倒推回來看 PE/PB/EV-EBITDA 要給幾倍,如果倍數太離譜就回來調盈餘預估…如果真的連盈餘預估都太離譜,就會回來思考是不是該裝死或是調降/調升評等。通常大家會選擇裝死,失手風險最低。

所以 Sell side 的預估能不能用呢? 實際上市場的參與者不是只有 sell side,還有像神明一樣的 buy side,還有散戶們。每一方都有自己對盈餘和股價的預期,最後湊在一起才會變成每天交易且浮動的股價。Sell side 的預估可以很有用,因為你會知道多數的機構投資人在想些什麼,不過如果能了解每個人在想什麼,搭配獨立思考的分析流程,你對投資的判斷勝率是有可能提升的。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Freddy Biz Note 商業筆記》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