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九二共識丟不得

2019-08-06 07:10

? 人氣

大陸的兩岸政策相當穩定,可謂數十年不變,那就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十二字訣,其中的「一個中國」是核心,「和平統一」是手段,「一國兩制」則是統一後的安排。大陸這十二字訣中,「一個中國、和平統一」和我國的憲法並不矛盾,彼此相容。張善政說得沒錯,我國憲法是憲法一中,謝長廷也曾經如此表示,換句話說,「一個中國」亦是我國憲法的核心之一,但這「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除此之外,憲法增修條文一開頭就說:「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增修本憲法條文如左」,由此可知,統一也是憲法所揭櫫的目標,更別忘了,李登輝還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既然有統一的目標,和平統一應是最佳的選項。至於「一國兩制」,那是統一後的安排,絕大多數台灣民眾都不接受如此安排,而如果沒有台灣民眾的接受,大陸想推也推不動,除非要違背和平統一的原則,但成本就太高了。一國兩制是統一以後的事,對台灣來說,更重要的是統一前的和平與交流;台灣民眾可以拒絕「一國兩制」,但這並無礙於「九二共識」的作用,更不必因此而推翻「九二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瑜在美推銷九二共識,被認為忽視時空改變。(高雄市政府提供)
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赴美演講曾大力推銷九二共識。(高雄市政府提供)

當初為何會形成「九二共識」?根本原因是雙方在「一個中國」及「和平統一」上有所交集,而且符合彼此的戰略利益。如果不符合台灣利益,李登輝也不會在當時與大陸達成共識並舉行辜汪會談。李登輝當不會否認他當時也是「台灣優先」吧!當時雙方有爭議的是「一個中國」的涵義,但雙方都同意把這個爭議擱置不談,這也說明了推動交流才是務實之舉。

為什麼說「九二共識」丟不得?我想以美國對大陸的政策來說明。美國從尼克森總統開始,對陸政策由「圍堵」轉向「交往」,不僅政府之間,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層面,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美國交往政策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與其用槍砲來威逼大陸,不如用美金、開放社會、民主文化來潛移默化大陸。當川普轉而採取對抗策略時,不少學者就附和認為過去美國的交往政策的假設都錯了,因為大陸經濟變得愈來愈強大,而中共對社會的壓制卻也愈來愈硬。然而,習近平為什麼要採取壓制與控制的手段,那不就是因為美國幾十年的交往政策已經產生了相當的效果,令中共感受到恐懼而不得不反向作為嗎!美國的交往政策實際上已對大陸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美國不應失去耐心,因為社會變遷不像釀酒,總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發酵。

台灣未來的領導人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九二共識」的問題,而是交流對台灣及兩岸和平是否有利的問題。很顯然,抛棄了「九二共識」,兩岸之間不會有交流,只會有對抗,這也是2016年以來的景況。兩岸之間只有在交往與交流的基礎上,台灣才有可能影響大陸,因為無論如何,自由的空氣、民主的制度以及開放的社會都比威權政體更有吸引力。馬英九執政時,獨派擔心台灣對大陸更依賴,但沒有看到台灣對大陸民眾的影響力。兩岸交流,不僅台灣有更多的機會影響大陸,台灣也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機會與時間來發展自己。

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就是硬實力之爭;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有軟實力之爭,或者說是制度之爭。硬實力的對抗,台灣沒有優勢;軟實力的較勁,台灣才有優勢。兩岸之間的軟實力之爭,只有在交往與交流的基礎上,才能顯其特色,因為雙方人民可以親身體驗彼此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差異。柯文哲提到的「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也只有在交往與交流的基礎才可能具有實踐的意義。從這個觀點來看,「九二共識」其實是非常實用的寶貝,豈能輕易抛棄。

選舉語言可以文青,可以庶民,可以儘量追求感動人心,但「九二共識」不只是選舉語言而已。總而言之,「憲法一中,台灣優先」可以補強「九二共識」,但無法取代「九二共識」。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本文原刊《華人遠見菁英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