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芬專文:邁向轉型正義的崎嶇之路

2016-08-23 06:40

? 人氣

1985年紀念終戰四十週年,當時執政的保守黨基督教民主黨(CDU)鄭重邀請了美國雷根總統(Ronald Regan)前來參加紀念活動。沒想到,卻因此爆發了所謂的「比特堡事件」。1985年5月5日,雷根先由西德總理柯爾(HelmutKohl)陪同到西德西南部小鎮比特堡(Bitburg)附近的軍人公墓獻花。此舉引發強烈爭議的原因是,這個公墓不僅埋葬了一般德軍,同時也埋葬了49位納粹武裝黨衛隊成員(Waffen SS)。換言之,柯爾企圖將「戰勝國」與「戰敗國」、「罹難者」與「加害者」擺在同一個籃子裡,以模糊所有界線的方式,暗渡德國人也是二戰受害者的思維。此舉在美國及西德立即遭到強力抨擊,讓一九六○年代中期以來西德展開轉型正義工作的誠意遭受嚴重質疑。兩位保守的右派政治領袖彷彿攜手要一起讓納粹還魂。對於好不容易走出六八學運與赤軍連恐怖攻擊創傷的西德,柯爾與雷根的舉動,並非希望民主走向體制內常軌運作的西德國民所樂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國內外接踵而來的質疑與撻伐,西德總統理查.魏茨克(Richard von Weizäcker)遂於5月8日用心發表了足以名留青史的〈紀念歐洲終戰四十週年國會紀念演說〉,為德國轉型正義精神立下了無可取代的里程碑定義。為了這場演講,他請當年為雪爾總統擬稿的文膽Michael Engelhard幫忙。因此這場演講僅連結到雪爾總統十年前所言的「終戰紀念日就是解放日」之思維,並且進一步加以闡揚、昇華。

德國第六任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圖取自維基百科)
德國第六任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圖取自維基百科)

魏茨克總統首先提到,對許多國家而言,5月8日是「勝利日」;但德國人則應自行尋繹出如何真實面對歷史的尺度,既不美化、也不偏不倚。他說,對5月8日有切身經歷的人而言,回想起這一天,每個人內心都會有很深的感觸,但每個人的感受卻不盡相同。無論如何,這一天對德國人而言,應該具有以下的意義:第一,這是歷史記憶的一天(Tag der Erinnerrung),要記得有那麼多人受苦受難。第二,這是反省的一天(Tag des Nachdenkens),應該反省德國歷史走過的路。德國人越誠實面對過往的歷史,德國人的心靈就越自由;而且也會更清楚,該如何負起在二戰期間所造成的重大傷亡。第三,這是「解放日」(Tag der Befreiung),因為在這一天,德國人從納粹踐踏人性的獨裁體制裡被解放出來,終於有機會迷途知返,重新踏上正途。

接下來,魏茨克總統解釋何謂「歷史記憶」。他說,所謂「歷史記憶」是以最極致的誠實與潔淨之心來紀念一個歷史事件,而且能將這樣的紀念內化為自己生命真實的一部分。如何能夠做得到呢?這有賴大家願意以最大的誠意將發生過的事情當真來面對。德國對二戰歷史記憶要紀念的對象包括:猶太受難者,蘇俄、波蘭還有其他各國的受難者(包括德國同胞),辛提人與羅姆人(Sinti and Roma,即過去所稱的吉普賽人,見頁189),同性戀受難者,精神障礙受難者,因為宗教與政治原因受迫害的人,起來抗暴的人,還有那些雖然沒有積極抗暴、但死也不肯出賣自己良知的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