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有終結的一天嗎?

2016-08-13 06:30

? 人氣

我們問:『您覺得我們(咱)國家參與國際組織、會議或活動的正式名稱,最好是用什麼?中華台北、中華民國或台灣?』結果顯示:53.4%台灣,31%中華民國,8.7%中華台北,6.9%不知道。換言之,如果讓台灣人民能自由選擇,台灣將是最受歡迎的名稱,中華民國其次,中華台北只有不到一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一步的交叉分析顯示:一、年齡層的差異是顯著的,在20-24歲的人當中,54%選擇台灣,38%選擇中華民國,5.5%選擇中華台北;在25-34歲的人當中,66.8%選擇台灣,22.2%選擇中華民國,7.1%選擇中華台北;在35-44歲的人當中,58%選擇台灣,30.3%選擇中華民國,8.4%選擇中華台北。由此可見,如果有人說,年輕人就是愛台灣,可一點都不誇張。二、政黨背景差異是顯著的,在國民黨認同者中,58.1%選擇中華民國,22.1%選擇台灣,16.6%選擇中華台北;在中性選民當中,46%選擇台灣,30.8%選擇中華民國,10%選擇中華台北;在民進黨認同者中,69.7%選擇台灣,21.3%選擇中華民國,5.1%選擇中華台北。三、在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當中,選擇的模式近乎雷同,呈現出過半數的人選擇台灣,約三成的人選擇中華民國,不到一成選擇中華台北。

由此可見,台灣一千八百多萬公民確實不喜歡、甚至厭惡使用「中華台北」的對外稱號。但又須忍受這稱號,而且已忍受了35年,未來可能還須遙遙無期的忍受下去,這正是今天身為台灣人的不幸與悲哀。這個不幸與悲哀有兩個根源,一個是中國國民黨政府,一個是中國共產黨政府;前者已經在野,後者仍是強權。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81年被羞辱式的接受「中華台北」的稱號,以及隨之而來的旗歌,埋下了台灣(中華民國)主權日後長期在國際上被霸凌、被矮化、被扭曲、被限縮、被嘲笑的禍根。而中共當局的強硬堅持、蓄意作梗當然更是造成這個不幸與悲哀最根本的原因。

在使用「中華台北」名稱前,早已用過「福爾摩沙」、「台灣」名稱進軍奧運。(翻攝IOC官網)
在使用「中華台北」名稱前,早已用過「福爾摩沙」、「台灣」名稱進軍奧運。(翻攝IOC官網)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台灣人的不幸與悲哀,那就必須嚴肅面對台灣內部長期存在的分裂的國家認同問題。沒錯,雙重或多重國家認同的問題長期困擾著台灣這個移民的社會。直到經歷六次總統大選,台灣認同終於在民族認同的戰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取代了原有的中國認同,成為台灣今天具統攝性的(overarching)最高民意。即便如此,今天的台灣仍充斥著兩種互斥的愛國主義,「愛台灣 VS 愛中國」,或「愛台灣 VS 愛中華民國」。這明顯的表現在任何國際賽事場合,例如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應該喊「中華隊加油」?還是「台灣隊加油」?當場內現場轉播人員習慣高喊「中華隊加油」時,場內場外許多觀眾則鼓譟抗議為何不講「台灣隊加油」?

長期看,台灣社會內部的民族認同之爭已經接近尾聲;我相信,台灣認同終究會被台灣兩千三百五十萬人普遍接受,包括外省族群在內。雙重愛國主義問題在台灣會逐漸走入歷史,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的強硬立場一日不變,台灣人的不幸與悲哀會持續下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何時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什麼是解決這問題的最適當方式?馬英九政府無能解決這個問題,蔡英文政府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大家好好想想,拭目以待。

二十年前風靡日本的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來台和李登輝前總統有一場轟動海內外、名為「生在台灣的悲哀」的對談。那場極精彩對談的內容主要是關於二十世紀台灣的政治與歷史。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這齣歷史連續劇會無止盡的演下去嗎?

*作者為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