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爭辯中的新南向迷思

2016-06-13 06:20

? 人氣

台灣社會對於新南向政策固然有所期待,但不會給予政府太長的蜜月期。圖為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資料照,林俊耀攝)

台灣社會對於新南向政策固然有所期待,但不會給予政府太長的蜜月期。圖為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資料照,林俊耀攝)

新南向政策發表以來,逐漸受到重視,陸續公布的相關措施也引起正反不同意見的討論。其中,有三個面向特別受到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因素有沒有直接關聯性?

事實上,由於中國崛起的影響,任何國家的亞太政策,包括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印度的東進政策等等都無法與中國因素切割。台灣的外交行動自然也不例外,與兩岸關係互為影響。不可諱言的,新南向政策希望避免台灣過度傾中,為台灣創造更多的戰略空間,以累積面對兩岸關係時的談判籌碼。但如多數論者所指出,新南向政策也不能只建立在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單一命題。擴展經貿、人文、教育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才能建立長期的發展夥伴關係。

第二,新南向政策夠不夠新?

不管哪一個政黨執政,就內容而言,多數政策都有延續性。但新南向政策必須要突出兩個「新」意:位階性與互惠性。就位階性而言,台灣對外關係的資源配置上向來以美國日本及邦交國為主。對於鄰近的東南亞及南亞地區,投注的人力和資源就相對稀少。以我國駐印度代表處為例,在2010年設立文化組(後改名為教育組),並順利推動台印互相承認高等教育學歷。但自從第一任組長任滿調離後,迄今數年,教育部竟派不出繼任組長,這在歐美國家幾乎不太可能發生。我國設在印度的華語教學中心也曾傳出曾拖延發放華語老師薪資。我國駐印度代表處的業務經費可能還不如駐美國地方館處。這些外館人員的意見也常常不被國內所重視。因此,新南向政策若是玩真的,必須要提高東南亞及南亞地區在我國外交政策的位階性,並確實調整資源配置。

另一個新意則是調整政策的思考方向。台灣社會過去看待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總是從台灣自己的角度出發,鮮少顧慮到當地的觀點和需求。新南向政策應該調整這種思維,以建立互惠夥伴關係為主,才能吸引對方的配合。故台灣應主動理解對方的意願和需求,進而規劃可行的合作方案。由於台灣的資源有限,在初期也不需要將所有國家都一網打盡,可以先選定幾個重點國家推動。一旦有所成效,自然可以產生示範效果。

第三,設置「新南向辦公室」是否為疊床架屋?

事實上,台灣在許多政策上過度分工,但缺乏整合及戰略性目標。以鼓勵外國優秀學生來台就讀的「台灣獎學金」為例,目前多由外館遴選,再由外交部及教育部負責經費。但國內的法規其實不歡迎台灣獎學金的外籍畢業生留在國內就業,而這又涉及到勞動部的職權。結果是,台灣訓練的優秀外籍生常常在畢業後轉往第三國服務,形成台灣花費鉅資幫他國培養人才的窘況。這便需要高層級的跨部會單位來統籌協調。這類的工作原本也可以透過國安會的機制來處理。但在總統府內設置「新南向辦公室」,更彰顯層峰的重視,因而具有高度的意涵。

在釐清上述的爭議之後,新南向辦公室的首要工作應儘速彙整各部會曾進行過的相關工作,加以去蕪存菁及補強;在統合資源後,儘速規劃出可操作的短中長期工作綱領。可預見的是,台灣社會對於新南向政策固然有所期待,但不會給予政府太長的蜜月期。

*作者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