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貨幣簡史-錢是硬的還是軟的?:《錢的歷史》選摘 (3)

2016-05-31 05:20

? 人氣

美金(pixabay)

美金(pixabay)

我小時候在遊樂場聽到人說,如果我往地下挖得夠深,可以到達中國。這是神話,但我要告訴你不是神話的一件事:如果你在我現在居住的紐約市,往地下挖得夠深,你可能挖到黃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曼哈坦岩床、地底下八十六英尺深,在一扇九十噸重的大門背後,就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金庫。這裡頭的黃金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多:有五十三萬塊金磚,總重量六千七百噸。我很多年前就聽說有這樣一座金庫,但我還是半疑半信:真的有這樣一座金庫嗎?為什麼要在會遭到恐怖份子襲擊的城市存放黃金呢?還有一個更大哉問的問題:怎麼會想到要囤放這麼多原始、陳舊的金屬呢?為了解答這些強烈的問題,我報名參加一項公共導覽活動,搭上地鐵四號線來到華爾街。

美國財經重鎮華爾街(Wall Street)(美聯社)
美國財經重鎮華爾街(Wall Street)(美聯社)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大樓大到你幾乎看不到它。受到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建築設計的啟示,這棟二十二層的大樓和黑色鐵門透著幾分權力和權威的味道,可是它躲在周邊大樓的蔭影下。一個佩戴自動化武器的警衛從訪客名單上查核我的姓名。我通過金屬偵測門,然後是服飾整潔的一位導覽員接待我。他帶我坐著擠了許多人的一部電梯下到金庫。我經過十來個辦公桌和遊客展示區,終於看到它們:黃色、鮮亮、沉重的金塊,好多好多,塞在好幾個淺藍色的小房間裡,這排房間約有半個足球場那麼長。金庫聞起來像陳舊、久鎖的金屬,有些金塊像長方形磚塊,七吋長、三吋寬、差不多兩吋厚。一九八六年以後製作的金塊則成不等邊四角形。一塊金磚重約二十八英磅,但由於密度高,讓人覺得有如兩倍重。每塊都鐫刻純度和認證號碼。金庫有一具大型舊磅秤,低到百分之一盎司、高到六百四十磅都可量度。它讓人想到在儲存、秤量,和搬動金塊時涉及的機械動作。移動金塊時,員工穿上保護用的金屬鞋套。

我的第二個問題:黃金怎麼會儲藏在紐約市呢?大半是歷史因素使然。一九二○年代興建的這個金庫成為儲存世界黃金的安全地方,二次大戰之後尤其受到歡迎。我參觀當時,全部黃金價值超過三千五百億美元,占全世界供應量二五%。但它們全部不屬於聯準會所有。它屬於其他實體,如政府、外國中央銀行,以及國際組織。儘管恐怖份子虎視眈眈覬覦它們,這座金庫固若金湯、無法滲透。它沒有電腦,自然就沒有網路攻擊之虞,門又防水、不透氣。除了《終極警探》(Die Hard III)電影第三集的那齣戲,(譯按:布魯斯.威利主演)沒有人成功打劫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假如有人企圖闖入,在二樓靶場練習的槍手肯定一槍把他斃了。

 ↑有人說華府的華盛頓紀念碑是陽具崇拜建築
華府的華盛頓紀念碑

至於我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儲存黃金呢?簡單的答案是,因為它有價值,而且數量又不多。如果把全世界已知的全部黃金放進五百五十五呎高的華盛頓紀念碑,只能填滿三分之一碑體。但這裡頭不單純是因為稀少,黃金還有許多特點。不是每種金屬都要安置在巨大、特製、堅固的金庫裡。為了解個中原因,我到紐約市另一個機構找答案。我又搭地鐵來到市區的公共圖書館。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關於金錢一直有個問題:它算是硬的、還是軟的?把這個問題再擴大,金錢是具有實質內在價值的東西嗎?或者說,它先天沒有價值,只是代表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呢?用具體的話來說,錢是一枚金幣,還是一張紙鈔?這要看時間、地域、民族,及統治當局如何接受而定。唉,金錢明顯可以兩者皆是,只要它仍是價值的象徵。別忘了,大腦有神經可塑性;它能學習新思想、更新舊思想。最後,社會的「超級大腦」決定什麼可以作為通貨,從阿茲提克人(Aztecs)的可可樹到一度於挪威流通的奶油都是。

金錢固然有許多形式,要回答前述問題:錢是硬的、軟的,自古以來即是金屬本位學派(metallism)和紙鈔學派(chartalism)這兩派經濟理論的分界線。它們值得我們深入討論,因為這是了解貨幣史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架構。二十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喬治.腓德烈.卡納普(Georg Friedrich Knapp)創造出這兩個名詞。雖然這兩個名詞在今天並不通行,它們很容易記住,也精確傳達根本意義。這兩種理論的主要差異涉及到金錢價值由何而來。金屬本位學派認為錢的價值來自它的實質內在價值,商品(通常是金屬但未必盡然是金屬)的市場價值。黃金、白銀和其他商品如大麥、穀類等作為通貨,是因為他們具有由市場決定的固有價值。按照金屬本位學派的世界觀,紙鈔也可以作為金錢,只要它們由金屬或具有實質內在價值的其他物品支持就行。例如,在使用金本位制的經濟體,通貨可以轉換為固定數量的黃金。硬體貨幣的固定供應,應該會讓任何人,尤其是政府,難以製造更多並調整整體供應。

紙鈔學派這個字源自拉丁文「charta」,即票券,它認為錢本身沒有實質內在價值。

根據這一派理論,錢是「軟」的,是一種非商品或一種象徵物。譬如一元美鈔,它只是一張紙,沒有實質內在價值。國家創造出金錢及其使用價值,美元是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這個權威所創造出來。國家也透過以美元管理稅捐、罰鍰及規費,創造出對其通貨的大量需求。

現行美元紙鈔(維基百科)
現行美元紙鈔(維基百科)

由於支付這些項目是強制性,你必須取得美元,以美元交割。國家也可以制訂法定貨幣法,例如美國一九六五年的硬幣法(Coinage Act of 1965)規定:「美國硬幣與通行貨幣(包括聯邦準備券和流通中的聯邦準備銀行及國家銀行鈔券)是所有債務、公共課徵、稅捐的法定支付能力的工具。」此外,由於它的製作成本極低,發行者很容易可以調整它的供給額,在某個程度上,製作偽鈔者也曉得。

金屬本位學派和紙鈔學派對金錢如何源起有不同的主張,產生亞當.斯密和艾佛瑞德.米契爾—殷內斯兩者的分野。金屬本位學派主張金錢取代了以物以物。因此,金錢是民間市場的創造物,國家只是接受巿場所決定的事實。紙鈔學派則認為債務或融資制度早於金錢出現:計息的放貸證據出現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比硬幣在西元前六三○年左右出現在利底亞王國,早了數千年。我們現在清楚這兩派理論之間的斷層:金屬本位學派和紙鈔學派、金屬和融資、市場和國家、硬和軟。目前看來似乎是紙鈔學派占上風,因為目前的全球貨幣制度依賴不以金屬支撐的軟通貨。可是金錢和金屬的連結關係,在經濟學理上非常重要。許多重要經濟思想家被認為持金屬本位學派觀點,包括約翰.洛克、亞當.斯密、約翰.史都華.彌爾和卡爾.馬克思等人。

我把硬體貨幣界定為從貴金屬製成的硬幣或由它支持的紙鈔的確,在硬幣發明之前,已有一些商品作為通貨存在,亦即馬克思貨幣交易方程式C→M→C當中的「M」。經濟史學家把C→C交易中的商品稱為「原型金錢」(proto-money)。原型金錢像大麥或寶石一樣,通常也可用作另一種用途:當作食物或珠寶,但又未必盡然如此。十九世紀,西方探險家在太平洋的雅浦島(Yap)發現一種不尋常的通貨。直徑達四公尺的圓形笨重石灰岩,當地人稱之為「費」(fei),作為金錢之用。

這些岩石用竹製小船從四百多英里外的石灰岩礦石場運來。雅浦島土著有個傳說,從前有塊非常大的「費」在運送過程沉到海底,但大家協商好,它仍將繼續代表主人的財富,儘管已沉到海底,仍可用來購買東西。2「費」笨重又稀少,但作為儲存價值的工具,可以便利交易,即使它沒有實體易手。

我們今天所用的某些金融用詞源自於原型金錢。資本(capital) 和牲口(cattle),源自拉丁字「caput」,即「頭」的意思。一個人擁有多少頭牲口,一度用來衡量他的富裕程度。

羅馬共和時期,士兵的薪餉(salarium),即鹽的配給,今天薪水(salary)這個字即源自於此。

十八世紀美國邊疆地區以動物皮(buckskin)作為通貨,因此「buck」這個字今天成為美元的同義字。但是原型金錢典型而言不由國家或當局發行,不會正式具有票面價值。它們比起我們今天所知的硬幣,比較不是正式的交易工具。

硬幣的發展使錢易於使用。硬幣形體小,它們的價值後來由當局標準化。硬幣便利人類合作,或者如歐菲克所說,它們是交易的演進力量之產品。和舊石器時代的手斧歷數千年的改善一樣,硬幣也持續改進使交易更方便和有效率,鑄幣技術也由榔頭敲打演進到自動化壓製。從西元前七世紀起,硬幣製作人會從熔化的金屬先做出相當標準化的金屬片,然後再用榔頭敲製。在後上古及初期中古時期,硬幣製作人會拿一大張金屬片,切成小片,再弄成圓形,然後置於模子,再用榔頭敲打這一小塊金屬片。到了十六世紀的法國,採用螺旋壓模機(the screw press)。以馬匹或水為動力的磨子用來壓平金屬片,然後才裁切。換言之,金屬片以螺旋壓模機的模子壓製出硬幣。到了十九世紀,改用蒸汽動力機器來製作硬幣。

製作硬幣的技術日益進步下,硬幣上的符號表徵也日益精緻。文明和藝術已跨出洞穴發展,我們以各種不同意義的符號表徵裝飾硬幣。當局聘用技藝純熟的藝術家設計繁複的符號表徵,以協助創造國家認同。硬幣也協助散布發行者的文化。入侵大軍不能帶著宮殿、寺廟進入新領地,但是他們帶進來的硬幣上頭鐫刻著這些建築物。硬幣上的藝術會說故事。不久之後,這些符號表徵就代表國王和女王:界定了國家和文化。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錢的歷史》,作者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職紐約市J.P.摩根公司,擔任新興市場證券部副總裁,也是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他曾經效力某位總統參選人,負責撰寫演講稿,是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他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也曾獲拉丁葛萊美獎提名的製作人,曾以爵士樂貝斯手身分與葛萊美音樂獎得主同台演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