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非洲三部曲」焦點導演梭裴分享20年拍攝經歷:「我必須相信觀眾足夠聰明」

2016-05-16 01:30

? 人氣

2016 TIDF 焦點導演專訪 Hubert Sauper。(王德為攝)

2016 TIDF 焦點導演專訪 Hubert Sauper。(王德為攝)

第10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焦點影人、「非洲三部曲」導演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14日於大師講堂中分享20餘年來拍攝紀錄片的技巧及經驗。他也在與《風傳媒》訪問中提及自己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一個我不想回答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問題就是,你的電影呈現了這麼多問題,那我們要怎麼辦?」梭裴說,「我的答案大概是:用你的大腦想啊。」他解釋,這個問題真正的含意似乎是,「你看見了這麼多,所以你會知道怎麼做。我們不想思考,你來替我們思考,我們跟隨。」但他說,「我不是耶穌,不是政治人物,或是預言家......我不想成為那種角色。」

2016 TIDF 焦點導演專訪 Hubert Sauper。(王德為攝)
2016 TIDF 焦點導演專訪 Hubert Sauper。(王德為攝)

凝視苦痛的「非洲三部曲」

50歲的奧地利導演梭裴於1997年首度前往非洲坦尚尼亞,在跟隨聯合國人員深入剛果叢林、捕捉盧安達大屠殺後難民身影的旅程中,開啟了往後20年「非洲三部曲」的序曲《基桑加尼日記》(Kisangani Diary)。

他於先前訪談中描述,「我並沒有預料到當時在剛果的戰事,我也沒有想到會目擊數千名難民屍橫遍野.......在專業度或心理層面上,我都毫無準備。這部片便是我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現實的必要結果。」

《基桑加尼日記》劇照(TIDF)
《基桑加尼日記》劇照(TIDF)

《基桑加尼日記》充滿著令人不安的苦難影像。瘦弱的難民在帳篷中緩慢爬行,飢餓的小男孩被白人男子舉起,法國電視台記者們持攝影機在或許仍然存活的難民身軀間行走。梭裴描述,如果你感到不適,我很開心你有這樣的感受,因為這也正是我在拍攝時的感受。

傳遞體驗 而非傳遞資訊

奧地利導演梭裴14日於大師講堂分享拍攝經歷(TIDF)
奧地利導演梭裴14日於大師講堂分享拍攝經歷(TIDF)

在講座中,梭裴描述他嚴格奠基於事實的紀錄片「其實是相當主觀的」,「當我看見這樣的情境,我感到困惑。我試著也去製造一個情境,讓你也感到困惑......如此你能夠感受到我的感受。」

這與電視新聞影片是相當不同的。梭裴認為,許多觀眾觀看影像的習慣,伴隨著某種權威聲音的解釋,「或許來自政府官員、專家、或新聞播報員。」但這樣的聲音讓觀眾覺得自己與影像中的苦難是分隔的,「會有專家去解決它們。」

「我呈現剛果的景象,但我不要提供你解決之道。我要讓你們產生去尋找解決之道的急迫感及必須性。」梭裴說,「我必須預設你們是足夠聰明的。」

奧地利導演梭裴14日於大師講堂與聽眾互動(TIDF)
奧地利導演梭裴14日於大師講堂與聽眾互動(TIDF)

保留觀眾自由解譯影像的權利

他以《以朋友之名》(We Come as Friends)中的一幕景象為例,於南蘇丹一個小村莊新落成的發電廠正冒著黑煙。這其中可能具有工業革命的連結,環境衝擊的指涉,以及現代化的優劣。這一幅影像具有許多層次的意義,他期待觀眾能主動地解譯、猜測多元的意涵,「否則是剝奪的觀眾建立自己觀點的權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