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張景森酸文與後318/後馬時代

2016-04-27 06:35

? 人氣

準政委張景森還沒就任,就因為臉書貼文惹議。(林俊耀攝)

準政委張景森還沒就任,就因為臉書貼文惹議。(林俊耀攝)

張景森內定為政務委員,卻因為一篇臉書貼文諷刺了聲援士林王家反都更運動者,招致許多進步人士批評,接著批評者開始質疑其適任性,在一位閣員還沒上任前要求他下台。不只是張景森,日前農委會主委,也因為對美豬的政策立場,而招致廣大批評。在柯文哲逐漸關起嘴巴之際,蔡林內閣默默接起棒子,成了網路「公眾」話題製造機。不過,這些酸文、官員發言、以及網路批評聲浪,真的在進行公共政策的公眾討論嗎?更進一步的,後馬英九時期我們究竟期待什麼樣子的公共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八年,被破壞的不只是民主憲政,還包括了公共討論的真誠,以及起碼的信任,官員的言論往往睜眼說瞎話,而公眾已經懶得提起注意力,去思考官員發言對政策是否有真實意義,麻痺後的結果往往是政治正確與直覺正義的評論與情緒。網路的討論加重了這個後果,素樸的政治正確論述既能讓人表現出很有看法,也同時補上了自我暴露在公共討論缺乏的安全感,不管是都更議題還是女性主義,美豬問題還是服貿貨貿,而這些往往只是帶來「一個話題」與媒體點擊率,卻瓦解了一個議題終於難得浮上公共視野、進行討論的契機,最終是大眾媒體加上網路群眾消耗/消費了一個政策改變的機會。

所以王家作為所有權人是否也縱情於都更遊戲的利益追逐,更重要的是,如果都更過程不避免讓所有權人也如同建商那樣對利益嚮往、追逐,怎樣的制度能夠安置這樣的「貪婪人性」卻最終能帶來公共利益?這樣子的問題卻無法在這過程中展現、被發問。所有權人不搬走是良善憨實地愛土地,王家則把自己房子當成「家」所以喊兩億只是對抗策略,這些素樸的假設與形象塑造並無法貼近真實,觸及體制的真實困境,因而也無法對公共政策進行合理、有意義的討論。酸文沒有說明主張,政治正確的評論卻也沒有回應發言中隱含的政策意義。

很多時候情緒會帶來改變的動力,但改變若要持續成為一個新的安放不同利益、解決衝突的體制,需要對所有可能性進行了解與討論,需要對理想與現實做評估,這些取捨與辯論不是單純的價值理念、輕易的正義膝反射可以承載的;公共政策可以不只是關在立法院、行政院裡頭有理念官員與有理想民代間的瑣碎談判,而應該是可以帶來進步的總體討論,但政策討論要能夠持續,必須抓住所有具政策內涵的機會,去進行討論,哪怕是酸文。面對嘲弄則必須回以誠懇,面對中二則必須示範成熟包容,用政治正確的膝反射回應中二酸文並無法帶來進步,而超越那些老頭改革者不能只靠革命與憤怒,更有耐性地把所有言論都當成言論那般看待,沉穩地建立真實公平體制,才是後318跟後馬時代必須要的心智。

*作者曾任職於學術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思考政治、文化與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