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也就要Lost Decades失落三十年

2019-03-06 07:10

? 人氣

「撙節財政」(austerity fiscal policy)及「低利率」(cheap money policy)政策的並轡而行,正是孕育廿一世紀第一世代爆發「世界金融海嘯危機」的溫床環境條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圓升值不是泡沫經濟元凶

依G5《廣場協議》日本藉由日圓大升值而囿限了對外出口規模;而在《廣場協議》後十年,美元兌日圓從1:240短短三年間暴升至1:120。為了抵銷日圓大幅升值衝擊效應,日本政府採取了超級雙重的「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來因應,引爆了後來泡沫經濟破滅。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學者認為1987年G5《廣場協議》,是日本「失落三十年」遠因;因為日本是個高度出口導向國家,日圓升值對其出口產業衝擊極大,為了平衡出口損失,日本政府祇好採取「放鬆銀根」的貨幣政策來刺激國內景氣,但反而促使熱錢進入股市、房地產等資產市場,終致經濟泡沫破滅,讓日本經濟就此步入大衰退期。

日圓(取自Pixabay)
雖說G5《廣場協議》是日本「失落三十年」原因之一,但其背後的因素還是很多。(取自Pixabay)

日本社會資金之所以大規模流向資產市場,實乃因為日圓匯率的劇烈變動,政府手上持有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了嚴重帳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自然流進日本國內市場;而且在當時,為了補貼受到日圓升值而嚴重受打擊的出口產業,日本政府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市場利率劇降下滑,於是產生過剩的社會流通資金。

另外,當時還有兩個重要背景因素促成了如此局面的發生:其一,自從1970年代後期,日本銀行普遍困惱於對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乃轉為傾向於無附加產值的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其二是,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通貨緊縮形成了資金集中在股票市場的漲升獲利大空間。

臺灣南韓同樣也有「日本型經濟泡沫化」現象?

至於因此肇致日本泡沫經濟成為一次重大國家級大魔難,其形成原因,長久以來一直都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咎因到底這是貨幣政策病症還是利率政策病症之爭議:

一方論點認為「日圓升值」是經濟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日圓升值導致整體出口下降,日本政府被迫必須採取低利率政策,直接引起貨幣寬鬆,導致「日本經濟泡沫化」;另一方論點則認為,日圓升值不是肇致日本經濟泡沫的主要原因,「低利率政策」才是:降低利率對國內基本消費需求沒有刺激作用,卻對於市場投機,特別是投資房地產行為,發動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採取這樣的政策,本身就是以虛假的經濟泡沫去粉飾經濟成長的數據。

無論哪一方論證的結果,「低利率政策」才是終極引申日本社會大量資產投機活動,所促成象徵經濟波濤浪潮,並於1990年代後期泡沫破裂,而出現日本經濟大倒退現象,隨即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今天日語「平成景氣」的基本定義,指的正是最近這「三十年大失落」的日本經濟蕭條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