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應對「新關係」,兩岸主事者都不容易

2016-04-12 06:15

? 人氣

馬規蔡若不隨,兩岸關係閒會有何種新的走向?對兩岸而言都是難題。(雙英會/總統府提供)

馬規蔡若不隨,兩岸關係閒會有何種新的走向?對兩岸而言都是難題。(雙英會/總統府提供)

5‧20之後的兩岸關係,到底何去何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注此一議題的台灣百姓,猶如颱風天在岸邊聽濤觀浪。雖有心理準備,綠色執政下兩岸關係,一定不可能與馬政府時期比擬,但究竟只是風起潮湧,些微沾溼「岸邊」人的腳足?還是浪如人高,令人不得不心驚退散?實在讓人有幾分糾結。   

從1‧16大選結束,到至今的種種跡象,如何應對「兩岸新關係」,到底兩岸之間是「有關係」,還是「沒關係」,其實對兩岸高層、主事者來說,都不容易。

3月8日,對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在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期間,接受陸媒釆訪時表示,對台灣新政府5‧20之后,是否接受「九二共識」,大陸對此「不存幻想,也靜盼佳音」。據說,陳德銘在記者截稿后,還一再叮囑,務必「忠實傳達」此意。顯見是一種政策定調。

「不存幻想,也靜盼佳音」,說白了,就是民共之間至今在兩岸關係的溝通協商上,仍困難重重,難有共識。大陸方面已準備好兩手打算。

大陸「兩會」,歷年都是對台政策定調的終極所在。3月3、5日兩天,大陸第一、二、四號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分別對兩岸關係發出清晰表白(如附表),歸結起來:「承認『九二共識』的曆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

此外,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本屆政協任期三年來的《政協工作報告》中,首次說出「反台獨」字眼;總理李克強所做《政府工作報告》,在反對「台獨」前面,還加上「堅決」二字,同時補充「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表述;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說法則是,「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曆史悲劇重演」。

「兩會」傳遞出這樣「高冷」的信號,確立了北京當局對民共之間兩岸關係的最后底線。同時,也清楚地表達,現在「球在民進黨這邊」。

大陸領導人對台政策說法。
大陸領導人對台政策說法。

或許,不少人認為如此說詞(政策),倚強凌弱「強人所難」,但是從過去兩岸長遠的歷史進程中來看,也不無暗藏「讓步」的意涵。大陸的對台政策方針,50年代毛政權時期,是「解放台灣,統一中國」;80年代鄧小平時代,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而現在的習進平時期,則成為了「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大陸對台政策由「促統」轉向「反獨」,若嚴肅地體會此中含義,可說大陸間接呼應和「靠攏」蔡英文主席的「維持現狀說」,以及「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說」。只是要看未來的蔡英文總統和她的核心兩岸政策幕僚們,對此如何研判。

蔡英文此前接受中時專訪,表示「期待大陸再給點善意」。接受中時專訪,要求對岸「再給點善意」,這兩項本身就是一種軟化及和緩表示。不過這樣的要求,大陸方面恐怕已經「給不起」了。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后來在回應蔡英文的呼吁時,表示「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既是我們的原則,也是我們的善意。」由此可見,北京當局自認已無退讓的空間。

不少綠營的學者和政治人物樂觀篤定,在民進黨、蔡英文全面執政之下,只要堅守既有「理念」,大陸對台政策自然也會再妥協、會隨綠營而調整。但他們以既有的台灣政治經驗,無法體會到「大國政治」注重延續、不易轉向的特性。

台灣的政壇建立政策可以很「靈活」,憑藉領導人個人意志,或一時興起民意,曾設置過「國統會」、通過了《國統綱領》。或是「任性」地提出「兩國論」、 「一邊一國」。然後,可以隨意「終止適用」, 或改弦易轍。

不過,大陸的兩岸關係政策方針就是「大國政治」的副產品,關係到中共政權的政治核心利益,以及60多年都未曾動搖的「一個中國」政治教條。同時會影響擁有13億人口中共政權本身的政治基礎,絕不會因為受到「外力」干擾、抗衡而輕易轉變。 所以在今年「兩會」期間,才會密集出現大陸最高領導層的一再宣示,和相關縝密配套動作。

如何應對「兩岸新關係」?對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總統來說,同樣面臨極為傷腦筋的局面。從在野到執政,首先就要面對昨非今是的尷尬。

2008年11月,當時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民進黨發起了連續數日「為台灣守護、向中國嗆聲」 的示威抗議活動,不僅在濟南路上封街跨夜,而且幾度在圓山、晶華、國寶等飯店,圍困出席活動的陳雲林。近年來台灣反中、仇中、抗中的民氣,可說與民進黨的領導作用,有著極大的關係。對綠營重新奪取政權,當然功不可沒。

如今,民進黨的說辭「未來兩岸關係要尊重台灣民意」,「要讓台灣人民感受到(大陸)善意」,不知對岸會作何感想。因此如何讓綠營的支持者,接受新政府上台後,在兩岸關係上有可能的轉向—接受或靠攏「九二共識」,應該是綠營(而非對岸的)的功課。綠營有必要提出一套讓支持者民意,能夠跟著轉向兩岸關係新論述。除非,民進黨根本不在乎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

在當選總統後不久,蔡主席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感受到對岸的善意,大陸方面「只批獨,不批蔡」也確有此事。據說,大陸媒體從選取到至今,都一再接到上級指示,可以批判民進黨、時力黨及其成員,但不能對蔡主席有任何嚴詞抨擊。

當然,蔡英文在競選時提出「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維持兩岸現狀三原則,以及選后開始呼籲「和解」、「向前走」,「對於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議題,要有整體戰略思維」等說辭,也被對岸解讀為善意的回應。

但近來民進黨內,與蔡主席主張相背的「不善意」舉動卻紛沓而至,如新潮流系的創始元老洪奇昌,因為跟對岸「走的近」,最近被新系除名。綠委以議事權,阻擋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前往大陸訪問。

本來具有釋放「善意」指標意義的民進黨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最後非常「不到位」。雖然文字上去除了「兩國」字樣,但內容中事前、事中、事後的嚴格監督條款,基本上是完全限制了未來兩岸簽署協議的可能性。被外界解讀為兩岸「踩剎車」及「不協商」條例。潑了對岸一頭冷水。

此外,民進黨呂、謝、游、蘇四大天王的動態,也可看出他們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立場和可能扮演的角色。呂前副總統呼籲重大局,希望同志「眼光放遠」,謝長廷則少有聲音,兩人算的上綠營兩岸關係的「和諧派」。

另一位天王游錫堃卻仍熱衷於「虛擬建國」,提出「正名制憲」、「台灣入聯」的主張。還有,蘇貞昌之女,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提出包含「兩國論」含義《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游、蘇兩人的舉措,都有和蔡主席的「維持現狀」有違和之感。

以上,種種可以推測出三種可能:一、綠色執政的兩岸政策,未來有可能蔡總統也無法說了算,還需要黨內再溝通;二、兩手策略,有人扮黑臉,與對岸爭取討價還價的空間(這種可能性不大);三、選舉期間大家都聚集在「英派」羽翼下,選後開爭搶權力大餅了。讓還沒有上任的蔡總統,現在就開始感受到當家的不容易。

除了兩岸關係,台灣和大陸都有其他不可輕忽的挑戰。台灣方面,面臨社會再分配挑戰(年金改革、解決貧富差距),經濟轉型,能源轉型,老人長照等問題。大陸方面,則面臨經濟下行,與西方大國間的金融戰(日歐的零、負利率等),社會轉型,北韓、東海、南海等潛在軍事衝突風險。雙方都不應該再困窘在兩岸關係無解之中,早點擺脫這個泥沼。

大陸認為,蔡主席是個難纏的對手,而習主席更是一個深藏不露(也可怖)的對手。最近美軍太平洋司令,被白宮下封口令禁止談南海,因為美國歐巴馬政府希望與中國達成核不擴散、經貿條款等方面的合作,而冷處理當前的南海問題。

這一方面證明習的謀略,另一方面則在於大陸的實力。應對這樣的對手和他背後的實力,當然不能大意,除了勇氣之外,蔡主席更加需要的,是加倍、過人的智慧。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