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與生態的共存密碼3 花蓮鳳林誕生首座光電場受矚目 多方協力拚創生

2023-11-17 12:24

? 人氣

電場不僅為花東的電力做出具體貢獻,透過開放東華大學進行生態調查及監測,渴望兼顧綠電與環境之平衡。(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電場不僅為花東的電力做出具體貢獻,透過開放東華大學進行生態調查及監測,渴望兼顧綠電與環境之平衡。(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在花蓮縣政府大力推動永續發展下,光電產業與能源轉型固然是重要方向,然而花蓮鳳林誕生首座地面型光電場,對於業者及東部居民無疑是一次新的體驗,而花蓮縣政府如何落實「永續花蓮」政策呢?光電場又要如何在政府監督下,與民眾達成良好的溝通?在能源發展與土地情懷上,居民又是如何看待首座地面型光電場?各界意見都值得作為後進者與未來政策規劃的重要參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借助東華大學尋共存解方 供青年在家鄉發揮專業所長

面積66公頃的生豐案場,設置約21萬片太陽能模組,夏季一天最高峰可發電40萬度電,平均提供2萬戶居民的一般用電。主任技術員曾柏仁自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畢業後,對於離鄉或留鄉求職的迷茫,與大多民眾對綠電的疑慮有過之而無不及。「再生能源發展牽絆著養家糊口的重要。」一個契機,曾柏仁學以致用,將所學得的技術與知識運用在光電場。

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曾柏仁充分理解台灣這片土地對於的需求,同時亦相當了解在地居民對於好山好水的重視。曾柏仁表示,案場從開始規劃設置,就多次主動拜訪及請益母校-東華大學,因此於2022年案場施工期間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開放專家學者進入案場進行調查監測,期望透過花東地區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定期向鳳林居民公開說明調查資訊,並同步在官網上發布研究結果,讓廣大民眾對綠電之發展有更深層的理解。

花蓮青年曾柏仁自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系畢業後學以致用,目前任職案場主任技術員的他強調綠能與生態平衡發展之趨勢,時常親自對鄉親解釋相關疑慮。(圖/陳逸群攝)
花蓮青年曾柏仁自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系畢業後學以致用,目前任職案場主任技術員的他強調綠能與生態平衡發展之趨勢,時常親自對鄉親解釋相關疑慮。(圖/陳逸群攝)

曾柏仁指出,生豐案場除了依法在周邊劃設10公尺的緩衝綠帶,基地南邊更規劃一塊約7.5公頃的生態保留區,作為野生動物食物來源及棲息功能。而場內所有草生面積皆採物理方式除草,不噴灑農藥與殺蟲劑,更使用生態工法建置開放式滯洪池,有效防洪、排水。而案場與東華大學進行的產學合作計畫,也開放專家學者進入案場進行調查、檢測和收集資料,包括動植物、土壤監測、記錄環境溫溼度變化及設置紅外線攝影機觀察等,過程中還發現不少哺乳類及兩棲爬種類動物的足跡。曾柏仁強調,生豐重視在地居民的意見,多次召開說明會聆聽及蒐集意見,針對各類問題採取積極回應,盼藉此釐清疑慮。

生豐光電場與專家學者合作於案場進行調查檢測,過程中發現許多動物蹤跡。(圖/擷取自「生豐-兆豐農場-水陸域生態監測」生態調查報告書)
生豐光電場與專家學者合作於案場進行調查檢測,過程中發現許多動物蹤跡。(圖/擷取自「生豐-兆豐農場-水陸域生態監測」生態調查報告書)

憂慮環境影響  心聲盼重視及回應

長期在鳳林生活的居民表示,多數人可以接受如果是沒有在生產或使用的基地、又不會破壞到現有的環境,用來設置光電案場沒有問題,但畢竟居民只知道光電板是發電設施但不知道細節,所以可能會擔心生活環境或身體有影響。

也有受訪民眾覺得,多數在地人不太能接受生活環境中綠油油的景觀變成一整片光電板,雖然現在因為缺電需要綠電,但之前政府補助植樹現在又取消,政策反覆令居民無所適從。此外,花東地區颱風、地震多,是否適合光電發展亦需要更多的資訊說明,期盼光電與環境取得平衡,盼政府能有更多公開透明的作為,不要讓民眾擔憂、害怕。

以保育作為回應地方質疑 敦親睦鄰發揮正面影響力

協助光電場維運的工作人員黃小姐認為,光電場設置前都有按法規召開座談會,很多地方民眾不懂也沒有嘗試去了解,加上鳳林在地年長者居多,對於資訊的吸收較慢。事實上,光電場將原本閒置的土地活化,對整體的環境發展相信是正面的。她以自身的工作經驗分享,表示太陽能板只能用清水清洗,用化學物質清洗反而會破壞光電板,而且場內每年都會檢測水質及土壤,在場內工作時也常常看到雉雞、山豬等動物的足跡,自己甚至時常採太陽能板下的野菜葉回家烹調,代表生態其實沒有受到光電場的影響,地方居民反彈的聲音也因此也越來越少。

主任技術員曾柏仁也指出,生豐案場從開發、施工到現在營運期,持續補助鳳林鎮公所在各社區健康站舉辦的老人律動、手工DIY等課程,並贊助老人共餐的費用,同時也協助萬榮鄉的急難救助,此外,更不定期贊助中興部落、支亞干部落的社區硬體及豐年祭、感恩祭、百年校慶等活動,藉由提供符合鄉親需求的課程和日常生活用品等需求,以最實際的協助協助地方發展。

生豐案場從開發、施工到現在營運期,持續補助鳳林鎮公所在各社區活動,提供滿足鄉親需求的課程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生豐案場從開發、施工到現在營運期,持續補助鳳林鎮公所在各社區活動,提供滿足鄉親需求的課程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提升就業機會  合理選址不影響觀光以爭取鳳林人認同

關於光電案場對鳳林的整體影響,維運人員表示產業能留下年輕人在地工作,像是興建工程、光電工相關,或是光電板清洗、除草等項目都需要人力,相關工作機會都盡量保留給在地人,對提升就業幫助不小。曾柏仁以自身為例,從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畢業後,學以致用進入鄰近的案場工作,不僅不用離鄉求職,更是實際參與台灣能源轉型的過程,這類型產業前幾年都在西部或南部,相關專業只能到外縣市才有工作,因為生豐案場才能留在花蓮。而花蓮縣政府推動「低碳永續家園」的理念,發展太陽能發電,以無汙染、永續性方式提供花東地區永續乾淨能源,雖然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不夠了解」讓民眾產生誤解,但只要持續與民眾溝通,建立資訊公開的平台,就可以解除民眾的顧慮及擔心。

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李美玲理事長認為,有些汙名化和錯誤訊息在社群媒體散播,像是清洗光電板的汙染、光電板回收問題或電磁波等,應該要加以澄清闢謠,避免不實資訊造成民眾恐慌,而觀光的部分則是建議妥善選址並做好環評。李美玲表示,觀光是花蓮主要收入,有輕航機和飛行傘等在地特殊產業進駐,因此,只要避免選址在台九線兩旁破壞自然景觀、或是避免在旅館、民宿和橋樑兩旁等明顯位置,就不容易引發反彈,呼籲政府和業者能多做溝通。

創造多贏共存  永續發展的花蓮為最高目標

李美玲統整在地區民的想法指出,他們認為綠能是永續、潔淨的能源,人民有責任及義務支持,但應該秉持及落實公平正義原則,不贊成全花蓮需要的綠電都建置在鳳林,其他鄉鎮也要有所承擔。建議以縣級的國土規劃分配光電場的面積,以大格局、大面向通盤考慮光電設施的設置。鳳林在地許多客家人都是好客、仗義的義民性格,不僅尊重專業也會支持政府,但絕對不能忽視合理選址的重要。

李美玲舉例說明,光電場的建置應該避免優質農地或造林地、保育溼地、生態棲息地等,而垃圾掩埋場本身已是避鄰設施就相對適合,其他像是反射光害或溫度升高的問題,就要經由專業的研究調查進一步探討評估;主任技術員曾柏仁則強調,東華大學研究團隊長期且持續在生豐案場進行調查研究,透過產業交流學習到生態平衡、友善動植物的改善作法,未來亦會持續實踐,為環境永續及綠能發電盡一份心力,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交流,將來定會朝向多贏共存目標邁進。

李美玲理事長認為地方民眾有義務支持綠能發展,但光電場的合理選址也十分重要。(圖/陳逸群攝)
李美玲理事長認為地方民眾有義務支持綠能發展,但光電場的合理選址也十分重要。(圖/陳逸群攝)

打造幸福綠能花蓮城 光電與森林共存

花蓮縣政府公布2023年至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主要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在地與生活轉型」作為策略架構,縣府也成立「花蓮縣淨零碳排推動小組」,邀集產官學等各方專家學者及產業等不同領域,以多元面向、整合協調各局處推動並提出具體建議,透過短中長期的規劃擬定「花蓮縣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結合花蓮縣在地特色,訂定每一階段的減碳規劃,邁向2050年達成淨零的目標。

目前確實有很多光電申請案件集中在鳳林鎮,縣府公開表示,秉持開放中立態度傾聽各界意見,會做好把關、篩選優良的光電廠商留在地方,更呼籲中央政府應更重視在地民眾的聲音,透過各部會持續做好正確光電知識的宣導,透過好的選址、環境友善方案及良好溝通,才能創造美好光電與鳳林共存。

花蓮好山好水,景致迷人,再生能源發展與土地情懷需要良好溝通,才能創造美好永續共存的家園。(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花蓮好山好水,景致迷人,再生能源發展與土地情懷需要良好溝通,才能創造美好永續共存的家園。(圖/擷取自業者網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