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大王拚生態系,為何挑面膜做?正美挑戰失敗率90%的「大冒險式新創」

2019-01-19 06:30

? 人氣

首先,該拿什麼技術套用在美妝產品,就是問題。緊貼著皮膚的面膜,正負極粉末該用哪種膠水印刷?哪種精華液能讓導電效果最好?所有人都沒經驗,只能不斷試錯,從頭練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緊接著,市場定位也陷入僵局。由於材料特殊,微電面膜成本較競品高出約3倍,原本想單純做技術輸出的盤算自然也打消了。拜訪超過20家廠商後,林璟宇最終決定以自有品牌上市。

其實這些都還好,最困難的是凝聚團隊,成員們自己都不相信這個產品能成,」他分析,包括自己在內,這個團隊一來全都是新聘,缺乏共事經驗;二來都不是面膜的愛用者,再加上幾乎全是工程師背景,只信服數據與實驗成果,大家每天進公司就是不斷討論、實驗與推翻,「當時,連文案寫『肌膚含水量提升20%』的數字都可以吵!製造業式的新創,大概就是這樣吧,」他回憶。

一場博覽會破悶局,量產後20天完銷,還賣進賭城

轉機,是2018年5月的中國美容博覽會。在這場逾48萬人次參與的美容界規模最大展會中,他帶著所有成員,逛遍17個展館,發現竟只有5家做微電面膜,且包括雅詩蘭黛等大品牌產品,清一色都靠著外接電線、電池才能發電。

這等於為全體注下一支強心針:「我們的產品不輸人,先量產出來再說!」8月底,首批1千5百片面膜終於問世,儘管比開架式或電商品牌面膜貴上3倍,仍在20天內銷售完畢,如今已賣進美國拉斯維加斯零售通路。

謝榮雅分析,拓金發展至今的路徑可分為3個階段,設計端找出問題與機會、製造端投入技術,最後是成功量產並投入市場,「大企業發展新創,大概90%在第一階段就會死!更別說之後每個階段,又會比上個更難。」

這條路顯然不好走,以正美的實力和財力,其實可以循更容易的路徑做創新。

歸納大企業發展新創,有幾個常見路徑。比如善用原有資源,拉出去做新品牌,如合隆毛廠自創羽絨被品牌「合隆羽藏」,從代工跨入消費市場;或內部創業,老闆指派得力主管出去另開合資公司,持股與利潤分配由雙方協議,最經典的當屬小米;又或者切割本業某一塊特殊技術出去,交給新創團隊發展,做完再拿回來賣給母公司客戶,例如鴻海。這3條路都相對單純,正美難道沒想過嗎?

「不要子公司像正美」3原則獨立操作新創事業

「當然有,但我們不要這些子公司長得跟正美很像!」魏任傑直言。他透露,正美2014年開始規畫新創事業,主因是2011年到2014年間消費性電子產品跌價,公司營收成長趨緩,淨利率更首度跌破兩位數。為求突圍,團隊看遍了各大企業的創新策略,決定同步進行3件事:標籤核心事業、與本業相關的上下游投資,以及看似完全無關的「大冒險式」新創事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