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都已經到了矽谷就別再跟台灣人混——專訪 Quest Venture Partners 合夥人

2015-11-01 12:00

? 人氣

Quest Venture Partners 合夥人 Maarten ‘t Hooft、Asia Community Partner 陳泰谷

Quest Venture Partners 合夥人 Maarten ‘t Hooft、Asia Community Partner 陳泰谷

Quest Venture Partners(下稱 QVP)是美國矽谷主要投資早期階段新創公司的風險投資機構,2008 年由美國、日本混血的兄弟檔 Andrew Ogawa 與 Marcus Ogawa 創立,2013 年,在 Google 擁有 6 年工作經驗的 Maarten ‘t Hooft,也加入了合夥陣容,提供 10 萬美金到 100 萬美金的資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3 年,QVP 聯合 500 Startups、Floodgate Fund 等機構,投資了從台灣本土出發、在歐美市場大放異彩的 PicCollage。這一年來,QVP 更大力押注香港與台灣,不只頻頻來台與創業團隊交流,擔任競賽評審,更於今年中旬招募了素有「創業甘道夫」之稱的陳泰谷,希望他能擔任「轉譯者」,在台找尋有著相同理念與目標的基金,為夾在中國與日韓之間,創業資金較為枯竭的港台,注入新興的創業活水。

趁著 Maarten ‘t Hooft 來台灣的機會,我們請他談談台灣與自己,以下為訪談摘記:

我們要和團隊並肩作戰

Maarten ‘t Hooft 非常強調 QVP 青睞的團隊,是可以跟他們一起工作成長的,而不是把錢丟過去之後就不聞不問。「比起錢,科技公司更需要的是支援」,尤其是處於早期階段、羽翼未豐的公司。比如他們就運用廣大的有限合夥人(LP)人脈,協助 PicCollage 與日本第二大電信商 KDDI 牽線,進入日本市場。

我們不想跟團隊狀況脫節,想要給予最即時的幫助,我們想要知道更多、我們要怎麼幫助你們,我們把自己當作團隊一份子。

跟團隊能否「快樂工作」是考量投資的第一點,另外,則是「點子夠不夠大」,而投資條款與結構也是很重要的細節。

相較部分台灣創投喜愛「立即見效」的創業類型如電商或遊戲,Maarten ‘t Hooft 指出,有些人「把晚期投資的期待錯置到早期投資」,如果希望看到具顛覆性的事物,不太可能今年開公司明年就賺錢。

15-22.png
Quest Venture Partners 投資過的公司。

他強調,他們深知「big ideas take time,我們會讓 LP 們知道,我們投資的是會在未來造成強大改變的點子,不期待在投資前幾年就看到獲利數字,我們想看到的是成長性、事情朝著對的方向前進。」

Maarten ‘t Hooft 認為,台灣在硬體、行動、iOT 甚至機器人、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 )具有很強的優勢。近代科技史的重大移轉,台灣都扮演要角,且毗鄰全球強權中國、日本與美國,且關係都很深,「如果我們給創業家機會,肯定大有可為」。只是,也許是環境使然,台灣人素質不輸矽谷,但相對缺乏野心,「你必須想著我要大破大立(think big)。」

對非家用 iOT 情有獨鍾

近年 iOT 成為最熱領域,不過 QVP 對非家用物聯網情有獨鍾。在剛結束不久的 SeedStarWorld Taipei 活動中,Maarten ‘t Hooft 便展現出對工業用 iOT 新創公司 SmartXLab 的高度興趣。他解釋:

iOT 成了一個所有東西都能套用的名詞,只要接上網路就突然是 iOT 了。你必須提出更好、更清晰的定義。而消費型 iOT 市場太競爭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Google、蘋果、三星、英特爾等巨人都在賭這一把時,小型新創公司此時切進來,很容易被殺得片甲不留(squish)。

工業用 iOT 則是垂直的利基市場,你可以從頭開始茁壯,這會是很有趣的過程。

不過問到是不是的確會考慮投資 SmartXLab 時,Maarten ‘t Hooft 說,「我喜歡你的創業專案跟真的挹注投資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人到了矽谷,就別繼續縮在舒適圈

矽谷是全世界科技發展的聖地,也有愈來愈多年輕的台灣人前進矽谷「朝聖」,無論是短期旅行,或是直接落地成立公司。Maarten ‘t Hooft 也認為,找機會讓自己置身在這個具有無限可能的地方,對創業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但他強調,「必須以正確的方式」。

他觀察很多台灣人到了矽谷,只是出現在社交場合不斷聊天,「通常是很廉價粗淺的內容。」

15-23.jpg
跑來矽谷如果只是玩樂,就太可惜了。(圖/Patrick_Nouhailler@flickr

一同受訪的陳泰谷補充,許多台灣創業者到矽谷,往往是仰賴台灣的人脈,到了當地還是跟台灣人玩在一起,「結果整個行程像在旅遊,而不是在探索這個市場。」

Maarten ‘t Hooft 也深表認同,也指出「脫離舒適圈」正是 QVP 的價值,它可以引領創業者到矽谷,與來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人正面交流。

如果你是台灣人,要到矽谷兩個禮拜,千萬別再跟台灣人說話。矽谷非常國際化,你應該盡可能跟英國來的、法國來的、印度來的、或美國本土的科技圈人士說話,就是別跟台灣人。你得改變心態,光是美國中部跟東岸文化就差很多了,商業模式完全不一樣,你應該去了解這些事情。

我從創業者的 deck(簡報)結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從哪邊來的。是香港、是英國還是台灣,矽谷有自己的風格,光這件事就能讓你學習。

如果你最迫切的任務是流量成長(growth hacking),那就去問不同國家的人,他們是怎麼做流量成長的。你該珍惜到訪矽谷的機會,接觸愈多人愈好,問正確的問題,接著分析、理解,並且自己做出最終的決定。

當你認真想跨出海外⋯⋯

去年 Maarten ‘t Hooft 接受《數位時代》專訪表示,鑑於巨大的人口基礎、年輕優勢,他認為下一個新的產業將出現在亞洲,iOT、O2O、金融科技是最看好的領域。而較開放、較靈活的政府也在其中擔綱關鍵支持角色。

亞洲許多國家還是有很多人使用現金,政府一方面是出於利益,理所當然樂於接受實驗性的嘗試。比如印度農民沒有銀行帳戶,但若能使用行動支付,反倒可以進行追蹤、收稅等事務。

不過,針對現在台灣有一大批創業者把東南亞視為海外征戰的目標,Maarten ‘t Hooft 提醒創業者還是需要認清,「每家新創公司都該有自己的策略,東南亞有很大的潛力,在那裡發展行動支付就比在美國有優勢,但媒體或廣告技術就不見得。如果你進入該地的原因是『東南亞是下一個爆發的大市場』,那就不怎麼聰明了。」

另外,他也建議,如果新創公司準備好拓展海外市場,領袖能否維繫「組織」是很重要的能力。像是 PicCollage,主要業務都在美國,但工程師與產品設計都在台灣,長期駐美的 CEO 能不能掌握雙邊組織的狀況,確保兩方默契良好,運作順暢,是最關鍵的問題。

Googler 變創投

最後,藉著採訪創投的難得機會,我們也跟 Maarten ‘t Hooft 聊到,身為前 Googler,為什麼選擇走上創投之路?

15-24.png
Quest Venture Partners 三名投資合夥人。

他的答案跟很多從 Google 等大企業離開自己開幹的創業者一樣,「我喜歡在小團隊工作,我熱愛解決問題,我想看到進展,享受事情被完成的感覺。我到 Google 工作時還不是很龐大的組織,我被賦予重責大任,但後來不再是這樣,一件事我得跟 8-10 個人 check,Google 長大了,速度也慢下來了。我想專注在解決問題上。」

那麼,為什麼不創業呢?Maarten ‘t Hooft 非常坦白,「我還沒找到一個我真的很有熱情、『Shit I gotta do this(不做會死)』的問題。剛好我遇到了 Ogawa 兄弟,聽聞他們怎麼幫助早期團隊,我真的很心動。」

他覺得,「當一名創投最棒的事,就是可以跟新創公司一起工作」。工程背景出身的他,有時甚至會動手協助公司「改進程式碼」,也會當產品的測試者,幫忙指出盲點。

但是,創投不比創業者輕鬆。Maarten ‘t Hooft 說,自己一樣會有恐懼與不確定感纏身的時刻。畢竟把錢放在新創公司裡,心臟的確要很大。新創公司的成長過程就像雲霄飛車,儘管是從 A 點到 B 點,但中間一下子俯衝到 C、一下子又攀升到 D、E、F⋯⋯今天創辦人意氣風發,每件事都一帆風順,成長率像發了瘋一樣的飛天,隔天馬上哭訴,客戶對我們大吼、另外一個創辦人決定不幹了。這類事情層出不窮,不只創辦者難過,也是宛若拉拔孩子長大的投資人,最傷腦筋的事。

文/Liz Che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Insid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