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故事》第11集劇評:愛一個人,請用他喜歡的方式

2018-12-02 09:00

? 人氣

「對我而言,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擁有自己的樣子。我想要你維持你想要的樣子!」(圖/青睞提供)

「對我而言,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擁有自己的樣子。我想要你維持你想要的樣子!」(圖/青睞提供)

和多年好友麵店用餐,桌上的小菜—豬肝涼拌豌豆,吃剩到最後的幾片豌豆,好友推給我:「剩下的,你吃吧!」我搖搖頭。「我不吃豌豆ㄟ!」朋友大驚。「那這一整盤的四季豆,剛剛都是我一個人吃掉的嗎?」看著我微笑點頭,朋友愣住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著,說起一段家裡的往事。

「你記得小時候有一種香蕉乾嗎?黑黑乾乾的一整隻香蕉。」記得。是因為當年香蕉盛產嗎?國小校外教學,回家的時候,背包裡總會多了一條那個味道奇怪的傢伙,總是擺著很久後,不知下場如何的悄然消失。

朋友帶著點內疚,「我小時候都以為我媽很愛吃,每一次跟我弟都留下來給我媽媽,還高興地說帶禮物回來給她。那種香蕉乾,長大以後就沒看過了。有一年我去泰國旅行,買了一堆回家當她的禮物。她沒有驚喜,放了很久,也都沒動。問她不是很愛吃嗎?我媽才說,那是因為你們小時候都不吃啊!丟掉浪費。」她一邊感嘆不知多年好友的偏食惡習(還不知不覺吃下一整盤豌豆),一邊遺憾回憶,當時以自己的想像,錯待了媽媽多年。

(圖/青睞提供)
(圖/青睞提供)

你瞭解你的家人嗎?

我們大多數的人,會有類似的經驗,以為朝夕相處的朋友、家人,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種樣子。以我們自己的「想像」,給了對方我們以為對方需要的。《雙城故事》第八集,當念爸罹癌,堅持讓念念接手一切治療過程,想趕在病重前,加強訓練念念,導致念念壓力大到氣喘發疹子。若非局外人Jo沒大沒小,「沒罵袂驚,沒打袂痛」直指念爸盲點,也許念爸的病,就這麼耽誤了。

家人之間,並非全是瞭解。有想像、有期待、有情緒勒索、也會有依戀障礙,還有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的溝通不良與誤解。我們出生後,被擺放在家庭這箍好的格式裡,開始學習第一步的人際關係,用著自己理解的方式,對待我們在乎的家人。但是,我們掏心掏肺、濟心濟苦,像挖寶一樣給予的,真的是對方想要和需要的嗎?愛家人是一種義務嗎?實現家人對自己的期待與夢想,又是理所當然的嗎?有沒有一種時刻,你會覺得「乖得好累啊!」

念念可能有。

於是她在《雙城故事》一開始,就想藉由親善大使的活動,飛離念爸與念媽的庇佑。但是理性的腦知道自己想飛,腳卻被感性的心綁得連第一步都跨不出去。直到藉著醉酒的勇氣與天明的情義相挺,才能一飛一萬三千公里遠,開始一段不在父母期待裡的生活型態。

《雙城故事》裡,念爸與念媽、念爸與念念生母、Jo爸與Jo媽、天明與鄧爸、Jo的阿嬤與J父母的台美心結,這好幾對的家人關係,我們可以隨著戲劇起伏看見他們的愛與包容,當然更看見他們的誤解衝突,甚至帶給彼此的壓力與要求。

你曾經被應該愛你的人背叛過嗎?

這是《雙城故事》第一集萬芳的口白,點出了家人的愛與愛之間,可能弔詭矛盾的核心。「應該」疼愛念念的生母,捨棄了女兒,獨自飛向自己的夢想,背叛了她親生的念念。「應該」承接「合勝堂」家業的念念,顫抖的接下念爸的交託,才接過手,祖傳秘笈就飛脫了出去。「應該」學成歸國孝順父母的Jo父母,卻滯美未歸,直到亡故。「應該」回到台灣就向祖母報到的Jo,卻遺忘了孤獨守候的老人家,直到阿嬤一見面就要她「跪下」,才知道情勢不妙。「應該」守著父親柑仔店遺產的天明,卻在第二次事業失敗後,動了賣柑仔店的念頭。

(圖/青睞提供)
(圖/青睞提供)

我們在成長過程的家庭與友朋關係中,知道了許多「應然」,但「實然」卻可能我們不讓別人失望,而委屈了自己,讓自己失望。或是把別人的肯定當成一種需要,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只是看著周圍的眼光決定自己的下一步;一旦衝動的勇敢一次,就又因製造了親人的失望與傷心,而內疚憂慮。

戲中念念生母這個角色,出現的篇幅不多,卻一直是觀眾的懸念。為何她會就這樣放下女兒,離婚前往舊金山?這個答案,編劇並沒有在戲劇一開始立刻回答,而是透過一個又一個角色與角色,彼此之間的結,讓觀眾一步一步的靠近答案。看到了第十一集,念念與Jo,一個決定飛往舊金山進修,一個留在台灣生根,但她們徹底拋下了她們人生中那麼多的「應該」和「必須」了嗎?

念念:誰要你辛苦?誰要你犧牲?沒有人說你這樣做我們就能幸福!

念念:我一個人來到舊金山,你就像是我的整個世界……你也想要享受我們的兩人世界。可是,這樣不對……我這樣,跟待在合勝堂裡,被我爸媽保護有什麼不同?

Ryan:是嗎?我……沒想過……

念念:我很努力,在學校裡用英文學中醫,在家裡用你的方式經營關係,我這樣到底在做什麼?我想成為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嗎?這是我想要的舊金山生活?

來自家庭的期待,讓念念感到被綑綁在原地,動彈不得。現在的她,雖然放下了「合勝堂」來到舊金山,和Ryan進入兩人世界,卻又開始另一次循環。愛情「應該」如何?男女相處「必須」如何?想要在舊金山展開新生活的念念,是不是又走著同一種套路,要求Ryan符合自己對愛情的想像呢?

Ryan:對我而言,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擁有自己的樣子。我想要你維持你想要的樣子!

念念:我如果真的知道我想要的樣子是什麼,就不會發這頓脾氣了。

而另外一端,曾經企圖逃離母親各種控制的Jo,到了台灣,看到了萎靡不振的天明,她「鼓勵」天明不應該只有夢想,要有規劃。(觀眾們都認同了Jo~是吧?)也主動出手告訴天明「應該」如何務實,如何面對困境,甚至主動拿出了阿嬤給的房產,給天明「靠」。(多好的女朋友啊~似乎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了)但天明卻逃了,逃到山上,逃到酒精裡~

Jo: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耶!

天明:誰叫你這麼做的!沒有人!沒有!

Jo是不是複製著母親對她的控制般的,想給予天明一切「最好」的答案呢?但如果不讓你深愛的人,自己能夠面對眼前的窘境,自己完成自己的選擇,那麼,這樣的愛究竟是助力還是壓力?天明的逃避,也開啟另一個層次的扣問。

就像Jo的阿嬤,面對Jo對家庭企業經營方式的傳統散漫,豪氣地說著:「這就是我做事的方式。」我們要到幾歲,才能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定,並且面對別人如攻擊般而來的「善意」,適切的接納與調整呢?而且,不是只是因為年紀夠大,就標籤自己「就是這樣,不用改變」。

天明:讓我一個人吧!我還是有點受到打擊呢!這世界,這人生,好像沒有我想得那麼簡單……別人覺得被我背叛了,我也覺得被背叛了。

天明:我一直想要成為別人可以依賴的人,結果……好像一出事,誰也依賴不了誰。全跑了。

Jo:我讓你靠!

天明:哈哈……那是我現在很害怕的事情ㄟ!你懂吧?

(圖/青睞提供)
(圖/青睞提供)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傳統的家庭價值中長大,即使是美國籍的Jo,也一樣要面對家庭的制約,在面對愛情、友情波折時,先考慮家人或朋友情人的反應,才敢做決定;做了決定後,又因為對方的反應,產生無謂的內疚與憂慮。在整齣戲中,似乎只有念念的生母,勇敢的拋下一切,拋下一切的「應該」與「必須」,去追求自己的夢。但離開了合勝堂的丈夫、女兒,當她獨自一人在舊金山的時候,她又是什麼樣子呢?

故事走到第十一集,我們看見兩個城市不同的價值觀面對家庭以愛之名,帶來的壓力與侷限,也看到他們怎麼突破這些限制困境,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符合家人想要的標準。但突破了,就好了嗎?

當跨出了那一步,開始探索世界,世界就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了。我們也許知道自己不夠瞭解家人、不夠瞭解朋友。但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我們能像念念一樣找到自己選擇成為的樣子嗎?念念的生母來到舊金山,能嗎?

故事,仍然繼續在走……

作者介紹|林佳慧

《雙城故事》編劇,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電視作品:《愛。回來》、《含笑食堂》(三立台灣好戲)、《頂坡角上的家》(大愛)、《外鄉女》、《紫色大稻埕》。電影作品:《愛情算不算》、《傻瓜與睡美人》、《你好,再見》(台北愛情捷運系列)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