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到底有沒有鄭和村?

2015-08-13 17:44

? 人氣

在南非當偵探尋找鄭和村(圖/ 時報出版提供)

在南非當偵探尋找鄭和村(圖/ 時報出版提供)

南非當偵探找找鄭和村

千里迢迢來到南非,當然是「師出有名」,我們依循著海上絲路的路線來此。相傳在非洲有個「鄭和村」,但究竟位在非洲哪個沿海城市?眾說紛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背負著使命而來,但開普敦彷彿具有魅惑人心的魔力,就是讓人離不開這座迷人的城市;提起要尋找鄭和村的任務時,總和團隊成員,很有默契地秉持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消極態度面對。

其實,南非是個民族的大熔爐,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種,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

我們先來到開普敦的「馬來區」,早期來到開普敦的馬來人,都在此聚居,第一印象只能用「色彩繽紛」四個字來形容,每間屋子都漆上單一色澤,但顏色卻是一間比一間鮮豔,一棟比一棟顯眼;放眼望去如彩虹般絢麗,但任誰也想不到,如彩虹般的美麗外表下,覆蓋的卻是一段任誰都不想再經歷的往事。

rrr
帶著一段悲慘歷史的彩虹屋

南非過去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將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簡單劃分為白人、黑人,以及雜色人種;其中黑人與雜色人種地位不高,沒有居住上的絕對自由,必須住在當局規劃出的特定區域,馬來區就屬過去雜色人種的居住範圍。由於當時的法律還規定,雜色人種不得設立門牌號碼,為了方便區別自家的居住範圍,於是在屋子外觀上,各自漆上單一顏色,以方便辨識。如今種族隔離政策已經廢除,但對於許多曾經歷過這樣不平等階段的民眾來說,傷口一時之間恐怕難以痊癒,可能還需要再多一點點時間。

在馬來區拍攝的同時,遇上一位雙手環抱相機腳架的外國女性遊客,看起來神情略帶緊張。她走向我們並好心提醒,千萬不要單獨往巷子裡去,因為她才剛經歷一場噩夢,身上的相機、背包全被搶了。聽到這樣的消息讓大夥繃緊神經,我也急急忙忙將相機收起,背包拉緊,就在緊張氣氛中,迅速完成馬來區拍攝工作。回想起臺商朋友曾經叮嚀我們,千萬要注意開普敦的治安,才知道那番勸導,不是隨口開開玩笑。

此外,由於開普敦是臺灣遠洋漁船的重要補給基地,船員中不少人都信奉媽祖,加上當地僑胞也希望能有個精神寄託,在二○○一年,由僑胞共同出資,將北港朝天宮的分靈媽祖請到開普敦,並籌建媽祖廟。為了讓南非當地民眾,能接受這個外來的媽祖文化,廟方經常不定期舉辦活動,敦親睦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充分展現華人的人情味。

rrr
開普敦的朝天宮

這回來到南非,也聯繫當地僑胞以及臺商朋友,舉辦一場小型的同鄉聚會,親眼見證這場算得上是「現代絲路」的文化交流,感受這股海外的臺灣味。也藉由這個機會,打聽有關鄭和村的消息。至於鄭和到底有沒有到過南非?各路學者看法不一,南非到底有沒有鄭和村,一路探訪,也得到了幾種不同的答案。

這些答案各自不同,各有各的說法與緣由,遺憾的是,我們無法確實找到真有鄭和村存在的證據。然而,在那個時代,中國或各地商人搭乘船隻,浩浩蕩蕩來到南非,繼續往更遠之處邁進的故事,應該是真的。這就是我們踏上海上絲綢之旅的理由,不是嗎?

鄭和走過的好望角

南非,可以合法擁有槍枝,開普敦城區中心就有幾間槍枝專賣店,想進到裡頭還得透過一道會自動上鎖的鐵門,在槍枝專賣店人員確認登門者身分後,才准許進入。

專賣店一樓牆上以及櫥櫃中,陳列展示的槍枝不下百種,狙擊槍、步槍、手槍,各類槍枝一應俱全。

rrr
槍枝專賣店的外觀

負責解說介紹的是一位名叫艾迪的槍枝專欄作家,別看他是位上了年紀的白鬍子大叔,操作起槍枝的動作,俐落、迅速、專業。還幫我上了一堂課,內容講述的就是槍枝的使用技巧,和相關的射擊安全知識,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地下室就是靶場所在,緊接著就是要讓我實彈射擊。

進入靶場前,用槍教練不厭其煩地一再確認每位試射者,是否都能掌握用槍要領。接著依序穿上防彈背心,戴上透明護目鏡,配掛上耳罩。進靶場後,眼前除了手槍外,還安排射擊AK47 步槍,和破壞力強大的霰彈槍,經過教練一番講解,終於開始實彈射擊。

曾服過兵役,持槍射擊難不倒我,拿起槍操作可說是得心應手,但一切還是得依循射擊教練的指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填裝子彈、開保險,瞄準後扣下板機。感覺子彈射擊出的剎那間,手臂、肩窩所承受的那股後座力,極具震撼,當下就是暢快,尤其在試射那管霰彈槍時,教練還特別指導,表示遇到危急狀況,如果學會另一套填裝子彈的方式,將更有效率。

或許是喪屍電影看多了,將靶紙當成喪屍,在刻意營造的緊張氣氛下射擊,別懷疑,我的射擊成果還算不錯,彈無虛發,都準確擊中目標,連教練都豎起大拇指。正當打完全部子彈後,仍意猶未盡,又向教練追加幾發子彈,教練似乎也玩得不亦樂乎,同意再來幾輪,畢竟這也是算是挺難得的經驗,好好享受著射擊的快感。

實彈射擊和「絲路」主題本身並沒有太大關聯性,純粹是來到南非的特殊體驗;不過循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來到南非,有兩處很具代表性的地點,讓我最為期待,其中一處就是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厄加勒斯角」,另一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好望角」。

rrr
好望角附近,波濤洶湧的崖邊

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認為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就是好望角,但實則不然,厄加勒斯角才是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厄加勒斯角在葡萄牙語中,意指「羅盤磁針」,之所以用這個名字來命名,據說是因為船隻只要航行到非洲大陸最南端的這個海角時,羅盤上的磁針就會指向正北方,因為這個地區的「磁北極」與「地理北極」,方向一致。

非洲大陸最南端位置,有一塊幾乎和人一般高度的石碑,就叫「厄加勒斯角石碑」,石碑下緣標註經緯線的地理位置,而石基上左邊,寫著「印度洋」,右邊註明「大西洋」。當我爬上厄加勒斯角石碑的同時,也代表著此刻,就站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並同時擁抱著印度洋和大西洋。石碑上的我,時而凝視前方,時而拍照、發呆,突然間意識到,這趟海上絲路,從亞洲走到非洲,從北半球跨過南半球,真的走得好遠、好遠。

同樣滿懷著興奮期待的心情,終於抵達距離厄加勒斯角約一百四十七公里的好望角。由於好望角已經規劃成較大型的景區,想鳥瞰完整的好望角,還必須先耐住性子,從停車場走到纜車站,排隊搭乘一段登山纜車到高處,才能尋得最佳賞景點。搭上纜車後,心情頗為複雜,顯得有點坐立難安,腦袋不斷浮現出幾個問題,「當自己第一眼看到好望角,會是怎樣的心情?有著什麼反應?」這才深切體會到,原來「期待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

上了制高點,趕緊取出旅遊書,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從圖片中辨識出輪廓,並明確指出好望角坐落的方向。終於在一個不經意的轉彎處,發現這處我憧憬已久的好望角。

rrr
右邊突出處即為好望角

站在崖壁邊上眺望好望角,從地形外觀上觀察,比起厄加勒斯角更為險峻,陣陣強勁的海風吹拂,身體被吹得東倒西歪,不聽使喚,不自覺將重心放低,挨近一旁矮石牆,很怕一個不留神,墜進這片看似不平靜的好望角海域;加上海浪持續拍打石崖,所發出的巨大聲響,每一擊都來得突然,讓人有那麼點膽顫心驚。

「第一眼看到好望角,會是怎樣的心情?有著什麼反應?」仔細思考後,原來好望角帶給我的感受,是一場震撼,是一幕驚心動魄,卻也夾雜著一份圓夢的感動。

圖/ 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發現大絲路:小主播廖科溢的大冒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